分类: 历史资料 |
100年前,承德叫作热河。那时候承德不出名,热河一样无人问津,而出名的就是康熙帝修建的行宫别苑-避暑山庄。晚清后世的皇帝也陆续修建,规模每一年都在扩大。每当到了炎热的夏天,清朝的皇帝们带领爱妃,皇子黄孙来到承德避暑打猎,度过一个美好的夏天,承德不知不觉中成为大清朝第二个政治中心。
后来鸦片战争爆发,再加上政府无能,官逼民反,内外忧患不断,清朝的灭亡,承德的政治光环不在,然200年留下的文化积淀还在,200年来留下的规模庞大的建筑群还在。本次为大家选取当年日本人拍摄9张承德老照片,一起来回味当年的承德景象。
上图拍摄于1900年前后的普宁寺,也被称作大佛寺,图中四位僧人面对镜头显得有限不知所措,寺庙里以木雕千手千眼观音菩萨而著称,图中的建筑也是高达雄伟。
上图是承德市街道内的三道牌坊,图中行人寥寥无几,显得很荒凉,旁边的房子虽然整齐,但是也很破旧,牌楼上上写着“八表同风”的字样,寓意四海同风,天下一统。不过解放后这个牌坊被拆了。
行走在张库大道上的蒙商驼队,当时有很多蒙古商人来承德做生意,图中骆驼背上都是蒙古当地特产。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骆驼是远行的唯一交通工具,因为骆驼脚掌大,是何走沙漠地段。
上图是1934年拍摄的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一处牌楼。正中间的文字是由黄、绿、红三彩釉陶版贴制。本来楼梯前左右各有一个巨大的石狮子,可是后来不见了。
上图是承德的棒槌山,因为一块巨石立于山顶,好像洗衣服的棒槌,所以当地老百姓得名棒槌山。清康熙帝曾到此地,看到此山后将此山赐名为“磬锤峰”,毕竟康熙帝不像老百姓一样文化水平低,用词肯定很高雅,后来当地也流行一句俗语:“棒槌山倒,蛤蟆石跑”。
很多老城市的道路都是以其他城市命名的,比如我们熟知的北京路、重庆路等等。但是咱们承德好像并不吃这一套烟火俗气,只按自己的“套路”来命名。上图中的西大街,就是当年康熙皇帝来承德走的那条“御道”,是当时承德市内唯一一条正西正东走向的大街,故取名为西大街。现在更名为广仁大街。
上图是避暑山庄内的舍利塔,不知道《西游记后传》中的舍利塔是不是在这里拍摄的。避暑山庄内过去还养着好多鹿,这些鹿一是为了皇帝打猎用,而是打猎之后可以吃鹿肉,鹿肉大家吃过吗?从影视作品中,能够看到皇帝喝鹿血,据说很补。
上图是承德市读书的学生。这些学生很聪明,能够上到这个程度,和我们现在211、985名校一样的实力。但是国家落后,当局腐败,他们又能在这乱世中发挥什么作用呢?
承德和其他地方不一样,牌坊特别多,走在街道上,远远的就可以望见高大的牌坊,牌坊上面都写着字。上图中牌坊三门四柱三楼,体量相当大,人们从牌坊下而过,牌坊上面写着“凤鸣朝阳”。寓意着对未来美好新生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