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笔记 |
因相遇,才美好
——读蒋淑英的《心语溪》收获
李树伟
9月17日上午,承德籍作家蒋淑英携新出作品《心语溪》走进我家,与这位酷爱文学一生的老大姐,进行了一场疫情之后,最美的心灵对话和真诚的交流。
我俩有类似的出生,共同的爱好,相同的世界观,在彼此真挚的心情下,进行了这场心灵的对话,听她讲身边平凡的故事,感悟她坚持不懈创作的精神,鼓舞了我,让我也打开了心灵的窗户,与她畅谈交流,是一场心灵的对话,也是一场智慧的启迪。
她用朴实的语言、真实的经历,讲述了自己在文学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感人故事;用通俗易懂、勤奋创作的写作经历和我交流了自己在创作路上的收获和人生的梦想。
在与其谈话中,重新点燃了老年人热爱文学、勤奋创作的激情。
听了作家蒋淑英的人生故事和创作经验,对我有很大的鼓舞和心灵上的震撼,蒋淑英勤奋创作的故事,也是我今后学习的动力。
蒋淑英刚刚出版发行的散文集《心语溪》,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仔细拜读后,收获颇丰。
第一、我对书名的解读
(1)何为溪?
溪(拼音:x)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而蒋淑英的《心语溪》,则是作者内心生活流淌的声音,也是她人生轨迹的形声字,文字记录生活而形成的溪水声,作者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悟,浓缩成为自己山间的小河沟。自然坦荡地形成自己文学的小河流,流速缓慢,但清澈见底,纯净甘甜。
对于我们地质人来说,在水文地质学上,我们一般指窄于五米的水流——称之为溪。溪有异体作谿,《说文解字》认为谿本义指山谷,《尔雅》认为指流入大河的小河。而我拜读蒋淑英的《心语溪》,确实有一种小河流入大河的感觉,更有品读作者人生山谷的画面,所以,我向文友介绍这本《心语溪》时说:作家蒋淑英是把自己内心深处的山谷,展示给读者了,你们要仔细品味,作者用自己的情感而化作的那条生活感悟的小溪。
(2)何为心语?
心语就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话。在读蒋淑英《心语溪》的时候,里面收集的文章,有的篇幅虽然很短,但每篇文章都有其内涵深、外延广阔的感觉,咀嚼其中的味道,又有回味无穷的收获。
蒋淑英的《心语溪》,其内容是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每一篇文章都是闪烁着灵魂感悟的灵感的霞光。
蒋淑英的《心语溪》,是发自内心的人生阅历的感慨,甚至这本《心语溪》,还能对读者起到警世和醒世的作用。
(3)《心语溪》是什么?
是作者蒋淑英发自灵魂深层次的呐喊,是自己人生轨迹的自我剖析,从感受到感知。
从心理学角度说,“感觉”和“知觉”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认知范畴,第一种,外界信息进入大脑,此一信息未经辨识,谓之感觉;第二种,大脑从分析和解释信息中获得了解,这种了解,谓之知觉。作家蒋淑英的《心语溪》,就是作者在知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感觉,所以,这种来源于知觉的感觉,要比一般的感觉要高一个层级。
因为,作者平时对生活的知觉,要比《心语溪》里面的感觉,会变得更复杂也更完整。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并不产生价值判断,而收集在《心语溪》的知觉,既然经由了辨识,也就意味着作者蒋淑英的大脑,已对世界形成有了自己的认知,所以也就产生了对社会事务价值的判断。
蒋淑英的《心语溪》就是这样一部,从感觉到知觉的一部心灵记录。
让孩子们去阅读,她会告诉孩子们日记应该怎样记,记什么的问题?
让文学爱好者去阅读,她可以告诉读者怎样去感恩父母,感恩父母地方是什么?
让社会闲杂人员阅读,可以告诉读者什么是邻里、同事和朋友之间的友谊?
当然,还能告诉读者,什么是人生轨迹的描述?
作家蒋淑英的《心语溪》最后一部分,收录的是她近些年在报刊杂志、微信上发表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友对她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二、我为什么说《心语溪》是一部优秀图书?
我至今拜读了蒋淑英先生已经出版发行专著十三部,唯独这一本,给我的心灵带来了诸多震撼,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一个伟大的作家是怎样诞生的,她给我的唯一答案那就是勤奋。
正像著名作家沈从文所说的那样:写作的秘诀就是多读多写。而阅读《心语溪》之后,就会更加有效地理解沈从文这个最珍贵的写作“秘诀”了。
因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今天的作家蒋淑英在她的《心语溪》这本书里,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启发和索引。
前几天曾有文友来我家时,提到了蒋淑英的《心语溪》这本书,都说是很有可读性的一本好书,这本书在承德文友圈,也受到了读者们的好评。
我真诚地跟文友说:读这本书,我是很认真的,有的篇幅,我反复读过几遍,还是感觉很遗憾的地方,我没有完全品味出作者放飞的延续性,谈到这一点,心里多少有些遗憾。没有想到,她今天又打电话告诉我,她准备给这本《心语溪》开个作品研讨会,我反复思考觉得,还是把隐藏在心里的遗憾说出来好一点,只有这样心里才会爽一些,也是对最好文友的一种期望。
总之,蒋淑英先生,是我市近年来,活跃在文学创作队伍里,最勤奋、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多年以来,她利用闲余时间用心、用情创作了诸多赞美老红军、怀念乡土、真实反映社会现象的很多优秀文学作品,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她的散文集《动春》,里面的文章动情、细腻、委婉,曾经受到我大力推崇,也同时受到广大文学爱者的追捧和喜爱。
这次,我又仔细地阅读了这本《心语溪》,感觉到作家蒋淑英的进步大了,在编写这本《心语溪》时,她动用了自己对生活的全部积累。这种真挚的积累,我以为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作者对文学生活的阅历,这种文学生活的阅历,实际上反映的无非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
还有一个就是文学技巧的积累。那就是怎样写,写什么的问题?
即怎样用文学的方法,把她的生活阅历表现出来,而且,让读者好读和爱读的问题。
想到我自己,在开始学习写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个性是什么,可是,蒋淑英是一位悟性较高的作家,她笔下的故事,早已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特别是这本《心语溪》,从快乐生活,青春魅力,到心里话,写得都是那么真实,读出了她心灵的纯净,开阔了阅读者的精神世界。
还是蒋淑英说的好,“咱们喜欢写作的人,似乎都有瘾,看到心动的事物,不写出来好像就活不了了。”
说句心里话,我也有同样的感受。特别是我退休以后,依然坚持早上五点种起来看书和写作,写一两个小时,然后吃饭。仔细想想蒋淑英说的这些大实话,正是他的这种“文学之瘾”成就了她的文学事业,在没有社会关系,没有金钱铺垫,她就早早地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靠的就是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靠的就是自己的优秀作品在为她说话。
这也是她能够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地努力创作所获得的硕果。
有的时候,看到她发在微信朋友圈的一篇篇文章,真的很羡慕。但是仔细想想,她的成功并不是偶然,这是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创作的结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想到这里,我不止一次批评那些有天赋,更有惰性的年青人,应该向蒋淑英学习,学习她的勤奋,学习她的执着,学习她的不离不弃。
当我读完《心语溪》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心里就萌生了一个词汇——望尘莫及。我想这个词就是我对蒋淑英最好的形容。
也为自己确立了今后的生活奋斗目标,自然就是向勤奋的蒋淑英先生学习,激励自己,也努力创作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