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笔记 |
李树伟
这些天重读了鲁迅小说《祝福》,以前总以为时代变了,曾经遭遇的问题便消解了,可究竟有没有真的消解,其实只不过是问题被遗忘罢了。
读一读过去的文章便可知晓,其实祥林嫂一直在我们身边,细读《祝福》之后才发现,这不愧为《彷徨》第一篇,想要用思想救人的鲁迅想必也是发现了自己的无奈。
在鲁迅笔下,那个悲剧人物祥林嫂。她身世凄惨,满腹牢骚,逢人便诉说着自己的不幸。
刚开始,人们还会同情她。听多了这些负能量的话,身边的人都对她开始厌烦。
仔细想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祥林嫂”一样的人,抱怨生活的悲惨 ,命运的不公。这样的人,在哪里都不受人欢迎。
而鲁迅在《灯下漫笔》里说,国内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个是人民暂且坐稳了奴隶位置的时代,一个是连奴隶都做不得的时代。而《祝福》大概写的就是祥林嫂连奴隶都做不得的故事。
故事内容恐怕大家都知晓:一个农家寡妇出来做工,被婆家卖到山里换了小叔子的聘礼,之后丈夫和儿子又死了,房产被收走继续出来做工,却遇着迷信的柳妈说死后还要被割成两半分给两个死鬼丈夫,于是花了毕生的工钱捐了庙里门槛。本来觉得赎去阴间的罪亦能赎去在阳间“失节”的罪,伸手料理祭器却依旧被“道德感极强”的四嫂呵斥,从而渐渐不中用以致流落街头,疯病穷困而亡。
由此可见,抱怨不如改变,有时间抱怨,不如想办法让自己摆脱困境。
因为,语言,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你常说的话,很可能成为你命运的预言。
因此,不管你现在的生活是否如意,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心态是否积极。以上诸等便是笔者觉得个人应该警惕的,但是要怎么做,鲁迅自己也是彷徨得很,小说里那个化身为迅哥儿的鲁迅遇见了祥林嫂也只得逃避,谁能答得了这些人生的大问题。很多问题,只有自己才能找寻到意义,倘若有人说他对你人生的意义了如指掌,那多半也是假的,因为人生意义的追寻之路大概永远是自己一个人的探索。
在过了六十三岁的我,今天再品读《祝福》里面的祥林嫂,我似乎理解她的无奈和消沉了。但是,我希望她在消沉一段时间之后,要勇敢地站起来去面对一切,因为希望总是在的,只要人还活着,希望就不会破灭。她需要在鲁四爷家干活,因为她需要钱,需要生存的条件。但她不要因为不准她摆放贡品,或者是听到了柳嫂的狂言乱语而害怕、呆滞,更不要把帮佣得来的钱去捐门槛。
她要自食其力当老板,自己开一家豆腐坊,为什么不呢?即使做一个”豆腐西施”也不碍事呀!她要活得好好的,让人们惊讶,让人们羡慕,到那时候谁还会说她”不干净”吗?现如今,当了婊子还在为自己立贞节牌坊的人少吗?哪一个不是活得光鲜亮丽啊?
所以,假如我是她,决不会相信命运公不公道,我不相信眼泪,也不需要同情,因为没有人会真正懂你,或同情你,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会理解那”痛”的滋味,否则不会。自己要强大,别人才不会说三道四。
人到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时候,不是灭亡,就是拼死一战获得胜利,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所以,这次再读《祝福》里的祥林嫂,让我懂了好多,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感悟,不一样的她。你要相信,只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不要抱怨,多去付出,美好幸福的生活一定会与你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