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李树伟 |
分类: 惠龙日记 |
我今天的日记,想谈谈对微信朋友圈的一点认识。因为,几天不见好友朋友圈里的东西了,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忙着私聊询问?他说:近日总感觉很累……我怀疑他有心事?他却一口咬定,没有。
可是,他的朋友圈每天却少的可怜。除了树伟兄佳文之后,只有一两条链接。那些逗乐的自恋踪迹皆无。他微信朋友圈里内容越来越少的反常举动,让我非常疑惑,好像他正在从朋友圈隐退或消失。怀揣这种心态,我大意浏览一遍,却发现了很多淡出朋友圈的人,似乎成为很多人的常态。
他们从最初的新奇好玩、肆意撒欢,到如今的不愿关注、不堪其扰,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变化?是我们没有了倾诉的冲动,还是没有了交流的欲望。
其实,想要倾诉或是渴望被理解,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只不过,这份需求很多人已经越来越不想在朋友圈索取。
想当初,好友几个人;如今,动辄几千人。朋友圈从简单变得复杂,很多人只是认识,但未必可以交心。有些人还是别有用心地混在你的朋友圈,窥视你的一举一动,成为仇敌的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
当朋友圈逐渐演变为一个纷杂的交际圈,我们的心理也会有相应的变化。首先,是一种“我不想演戏”的心理。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曾经提出过著名的“自我呈现”理论。他认为,生活好比一个大型舞台,人们就好比舞台上的各色演员。在社会剧本的要求下、在他人与自我的期待中,每个人都管理着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印象、表演着自己。
在朋友圈中,因为“观众”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我们常常不自觉地需要对外展示不同面向的自己,扮演受人欢迎的角色。这样的表演久了,我们只想回到真实的自己。
然后,是“我真的想要清静”。
网上有个热门话题——不发朋友圈动态的人是出于什么心态?有一个高赞回答说:因为所有的朋友圈,都以私聊的形式发给在乎的几个人了。是啊?在乎你的人,总要忍不住私聊询问,不在乎你的人,只是窥视你的生活轨迹……
是啊,我们并不渴望那么多人来窥视自己的生活。自己和家人的照片,只需要至亲朋友看到,或是通过私密的小群沟通交流即可。甚至,我们也很怕给一个朋友过多的人点赞,因为会不断收到提示信息,形成干扰。减少在朋友圈的互动,才能为自己增加更多的自在。
最后,是一种“我的情绪发出来又能如何”的无力感。
很多人都听到过一个说法——朋友圈戒情绪。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我在朋友圈发了一些自己对“创城”的抱怨,所在市主要领导以为是对他们不满,迅速通过市委宣传部找我谈话,让我迅速删除此贴,还专门下了个通报。这件事把市委领导的几个秘书吓坏了,赶紧删了我们之间的好友。
如果在朋友圈表达真实的想法有那么多坑,情绪也得不到真正的疏解,那索性就别发了。或许这样,才最保险。虽然,市委领导见到我时,也表扬我:“杂文写得精彩,为何不出一本专辑?”我听后笑了,即便发在朋友圈里都没人喜欢阅读,你印成书,就能成为畅销书?那更是白日做梦……
有时候,我不禁扪心自问,我们还需要朋友圈吗?答案自然是需要的。不论线上线下,我们对爱的渴望、对分享和交流的渴望,都一样强烈。不过,对于朋友圈,我们或许可以改变一下心态。
比如,别太在意分享的结果。遇到真心想分享的美景、看到有价值的帖子,随心去分享就好了,然后该干嘛干嘛,不用太在意别人的反馈和评价。旁人刚好刷到了,点个赞或者随口说两句,褒贬都不必太当真。你也仅仅是做了一件让自己觉得开心的事情而已啊。
2019年9月23日,我在去滦平花海小镇过中国第二届丰收节的时候,遇到央视农民频道一个知名的主持人,她在接受抖音访谈中被问到,对那些不常发朋友圈的人有什么要说的?她说:“我们要恭喜那些人,把大部分心力拿去应对真实的生活,恭喜他们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的确如此。如果能真实地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就千万别放弃这种机会。与朋友圈的“热闹”相比,你热气腾腾的真实生活才更重要。
最后,再分享两句我特别喜欢的话:
长大这么辛苦,如果不趁机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实在太划不来了。
真正的光耀之道,并不是让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焦点,而是忠于自我,做自己人生的焦点。这才是我们离退人员需要的生活。在工作的时候,我们做最多的是隐忍,不隐忍不行啊?一怕得罪领导,二怕得罪同事,他们会在年终总结时,给我们画个差评,就会减少我们的个人收入。现在,我们退休了,年终绩效考核已经跟退休金不挂钩了,你的评语,对我的收入,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了!所以,活好自己,快乐自己,才是我们退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