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面对批评

(2019-09-02 06:55:51)
标签:

批评

分类: 惠龙杂文选编


我从小不会说话,妈妈经常批评我说:“揭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可我总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有些人?都不知道为啥得罪了,自己还不知道呢?

中国人是个特别重视面子的民族,他们对于有伤面子的事情向来都是深恶痛绝的。

因此,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不乐意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批评,他们觉得被人批评是一种极为丢面子的事情。

但是,在这人性诡谲,云雨无常的世界中,若无一人及时点醒你、批评你,你又如何在复杂的世局中找到自己该行的路呢?又如何能获得成长和进步呢?

小时候,父母总是望子成龙,以批评来督促我们的学习,我们却总是被叛逆心理占据了理智,一次次伤他们的心。

其实,他们当时的严厉不过是希望你的未来可以由自己主宰,希望你能有更多的选择权,这一切并非出于私心,单纯想骂骂你,而是怕你吃亏,怕你走弯路。

毕竟,老一辈在人情社会里摸爬滚打了一辈子,岂会不知“批评一个人,就等于落他面子”的道理?

任何一个敢于批评你的人,都是觉得你是可造之材才会以这种方式来警醒你,特别是你的直管领导,他要是在背后总批评你,说明你距离提职的日子不远了。若觉得你真无药可救,还会浪费口舌吗?

但凡你有一点值得拯救的希望,这些真正关心你的人都会选择大声责骂、批评来让你醒悟过来。

正如作家郑渊洁曾说:“毁掉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放纵他的缺点。”

能直言不讳地指出你缺点的人,才是真正爱你的人,那些整天在你跟前奉承、时常把你吹上天的人,往往都是真正在看你笑话的人,千万要有自知之明,不要随之起舞,否则会摔得很惨。

要明白,甜言蜜语不过是一种温柔的陷阱,只有批评才能让一个自负的人幡然醒悟。

在“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社会,能听到别人跟你说句心里话,为你着想而批评你,已是很不容易的了。

所以,一旦有人批评你,你一定要珍惜。

有一句话说的好:“批评你的人是你今天的敌人,明天的朋友;吹捧你的人是你今天的朋友、明天的敌人。”

那些敢于批评你的人,绝对是你的良师益友,他们没有太多的虚情假意,只是一心为你着想。

三国时期的吕岱和徐原是好友,吕岱见徐原为人耿直,便他将推荐为御史,望他成就功业。

然而,在吕岱犯错之时,性情忠厚的徐原总是不留面的指责他的过失。

有人觉得徐原忘恩负义,便到吕岱那里说坏话。

吕岱却没生气,只是感慨道:“这才是我尊重徐原的原因啊。”

徐原死后,吕岱更是悲伤的说:“我的好友,如今你离世,以后,我还能从哪里听到自己的过失呢?”

正如古人所言:“砥砺岂必多,一壁胜万珉。”

这世上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直言指出你的盲区和瑕疵,希望你改进,变得更好。

当你身边总是有一个朋友默默关注你的一举一动,还不时敲打你,指正你的错误,即便身处寒冬腊月,内心仍然涌起一股温馨和暖意。

这个世界是公平的,没有任何人能例外,人若只是“固步自封”,不听人言,迟早会被这个世界无情抛弃。

一个人要能接受批评,虚心求教,才不会丧失进步的机会。

所谓“以人为镜,可以正身”,身在局中,才不能自知,那么这个时候别人的意见、批评都是一种局外之人的“明眼”,若能虚心接受便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成长。

就像唐太宗与魏征,一个是平定天下的雄主和一个忧国忧民的名臣,两人各负才能,二人一起共事,亦存在矛盾。

魏征总是直言劝谏,一点不顾及帝王的尊严,常常将李世民骂的狗血淋头;而李世民一开始也不喜欢魏征的,可当他醒悟时,他才知道这样的大臣才是他需要的。

若没有魏征这样的大臣警醒自己,他又怎能知道自己的错误呢?若所有的大臣都只知道歌功颂德,或许,再英明的皇帝,也会迷失方向吧?

其实,当你做错了事,还有人主动批评你,是一件好事。

毕竟,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能够吸取别人的意见,接受别人的批评,才能真正的明辨是非。

而一个敢于直言、时常警醒自己的人,都是对事不对人的,但他们这份“较真”,却是我们成长路上必备的砖瓦。

批评,有时候,更多的是一种礼遇,受到的批评越多,失误也就会越少,进步就会越快,成长就会迅速。

所以说,敢于批评你的人,都是你生命中的贵人,是你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动力。

朋友也好,亲人也罢,有一个能批评你,且时时关注你的人,都是一种难能可贵的。

批评,虽然刺耳,但却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养分。

你要懂得感谢批评你的人,是他们让我们学会了坚强,学会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我,是他们无畏的批评,不仅让我们成长进步得更快,更能锻造我们容人的肚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9月你好
后一篇:顾大姐是后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