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战国策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昨晚读《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其中有这么一段精彩的描写,现摘录过来: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于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其实,这是故事就是触龙说服赵太后把长安君(她的儿子)送去当“人质”……
特别是那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下之大爱就是父母爱孩子的那种爱。父母是怎么爱孩子的呢?他们为孩子的长远考虑,把孩子的未来都考虑好了……
在我的记忆里,《战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离经叛道之书”。“今日读《战国策》,感觉此书的特点是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再一点就是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由于西汉刘向编了33篇,便确定他为总编篡……
今天阅读《战国策》,感觉此书善于述事明理,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虽然书中所记史实和说辞不可尽信,但其仍是研究战国社会的重要史料。
特别是《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这段感情故事,用生动的语言告诉后人,父母跟孩子应该保持何种距离?
放下书,开始讨论我们50后,大多是奔七十岁的人了。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应该是多远呢?有人说,父母跟子女最佳的距离是“一碗汤的距离”,煲好一碗汤送过去,汤的温度喝起来刚刚好。
近了太烫,远了太凉,恰到好处才舒服。
其社会现状又如何呢?我发现很多孩子成年后,依然和父母住在一起,生活虽然方便了,却也埋下了不少隐患。
他们一边享受着父母的照顾,一边嫌弃父母唠叨;一边伸手找父母要钱,一边埋怨父母干涉自己的生活。
结婚后,这种矛盾会更加明显。
生活习惯的不同,教育理念的差异,都容易产生磕磕绊绊,处理得不好,就会闹成一地鸡毛,既伤了父母的心,也给年轻人添堵。
不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不够爱,而是两代人都有自己的活法,谁也无法改变谁。
与其紧抓不放,不如主动放手,学会保持“一碗汤”的距离,想念时可以随时见面,平时又不会打扰彼此的生活。
离不开父母的孩子,永远也长不大;离不开孩子的父母,也会错过太多人生的快乐。
由此,《战国策》里的这句名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说到了位……
是啊!当孩子长大了,就应该适时放手,得体地退出他们的生活。
要相信,谁离了谁都能活得很好,只有完全独立的人,才能主宰自己的人生,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人这一生其实并不长,特别是我们的40、50后,上帝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我在这里劝告你:如果你的前半生都在富养孩子了?那么,你读完我这篇文章后,请务必学会富养自己,给自己的“父母爱子”之心放个假,在孩子没有召唤你之前,不要去献殷勤。
有时间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跳舞、健身、看书、养花,让生活更多彩;有机会就多出去走走,和老伴旅行,和朋友聚会,让世界变得更大。
一个大家庭最好的状态,就是父母有父母的世界,子女有子女的生活,彼此相爱,互不干涉;彼此独立,常常联系。这就是我昨晚阅读《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的一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