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张君慧杂谈 |
分类: 思想花絮 |
王大兴是原地矿部高级工程师、著名画家,我的忘年交,他1932年出生,江苏兴化市人。他不但精通本职业务,还自幼爱好书画艺术,曾拜齐白石四子齐良迟教授,及书画名家潘金贵为师,88年毕业于北京齐白石艺术学院,其作品多次在各类报刊发表、参展并获奖,作品被有关部门珍藏,不少作品已远销海内外。
我俩因诗画结缘,交往三十多年,从未间断。我们利用工作闲暇时间,一起讨论诗书画,我从小受哥哥绘画影响,对绘画作品非常喜欢,他偶尔赠送我绘画作品,我也是珍藏不漏……
我珍藏朋友作品,也时常请他点评。特别是十多年前(2003年9月),我让他鉴赏青年画家张君慧的作品时,他对张君慧赠送我的一幅《墨玉》赞不绝口,反复品读研摸,预言张君慧后生可畏、前途无量。
十多年后(2018年9月20日)的这次党校学习,王大兴再次看到张君慧的这幅《牡丹图》大赞:“此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说:绘画作品不能不逼真,画什么东西不像什么东西,这是对观者的欺骗。但又不能拘泥于物象外在的形象,而应该抓住物象特有的内在本质,发挥艺术想象,或突出或夸张,融入作者的情趣思考,体现于不同其它特象的独有特点。
他的评价,让我想起一句古话,原句是:“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他接话说:你说的太对了,这句话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一条很重要的美学原则,在绘画的作品上的表现更加的贴切。齐白石是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他曾经说过: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我非常赞赏张君慧的审美与构图,他的那种“任君无厌千回剥,转觉临风遍体轻。”的气势,让我回味无穷。
我说一句不该说的话,别看我已经八十多岁了,我都应该向张君慧学习,学习人家,不是模仿人家,学的是笔墨精神,不管外形像不像……
我一边为君慧老弟拍手,一边称赞王总的谦虚态度。我随口顺赞道:哥哥长教导我说: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能神形俱见,非偶然可得也。
王总哈哈一笑说:作画先阅古人真迹过多,然后脱前人习气别造画格。乃前人所不为者,虽没齿无人知,自问无愧也。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见古今之长,摹而肖之能不夸,师法有所短,舍之而不诽,然后再现天地之造化。如此腕底自有鬼神。
你的这位张君慧老弟,他是诗书画通吃,画中常有古人之微妙在胸中,而不要古人皮毛在笔端,大气啊!后生可畏。他的东西你可以珍藏,不要轻易显摆……
我笑问:真的吗?
他认真地说:欲使来者只能摹其皮毛,不能知其微妙也。立足如此,纵无能空前,亦足绝后。学古人,要学到恨古人不见我,不要恨时人不知我耳。这位张君慧,就是此人啊……
我听后,情不自禁为张君慧老弟鼓掌,也为王总的博学和谦虚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