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晚年最向往的生活

(2017-11-27 07:53:09)
标签:

杂谈

晚年最向往的生活

有人说:人还是应该要有一种危机意识和一种谦卑的心态,对于这个世界,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还很多。
老子曰:“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聪明人能在最恰当的时候示弱隐强,做出暂时的退让。老子一向的主张是:退、守、弱、柔。保全了自己,于是才能立足不败之地。
笛卡尔曾说过,没有知识的人总爱议论别人的无知,知识丰富的人却时时发现自己的无知。
所以,为什么越优秀的人反而越勤奋?答案或许很简单,他们比我们看得见更多值得努力的东西。
由此,人间事物,越是争强好胜,越是刚强,就越是和大道背道而驰,也就越容易被消耗。
所以,老子赞美柔弱水,水柔弱而取下,利万物而不争。但水却拥有强大的力量,所“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张之洞说:“平生有三不争:不与俗人争利,不与文人争名,不与无谓人争闲气。”张之洞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经常有人奚落他。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期间,有位当地的画家画了一幅“三矮奇闻”图嘲笑张之洞。这幅画流出后,张之洞的属下气愤难当。张之洞得知后,反而呵呵一笑,然后吩咐幕僚把这幅画买下来。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学生曾经问过他:“老师,你学识渊博,知道的事情那么多,为什么还经常怀疑自己的答案呢?”
芝诺回答说:“人的知识就像一个圆,圆圈外是未知的,圆圈内是已知的。你知道得越多,你的圆圈就会越大,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于是,你与未知接触的空间也就越多。因此,虽然我知道的东西比你们多,但不知道的东西也比你们多。”
所以,越有知识的人,越觉得自己知道的少。越有本事的人,越懂得不跟无本事人争斗的道理。曾国藩说:“士有三不斗:勿与君子斗名,勿与小人斗利,勿与天地斗巧。”纵观曾国藩一生,他不与同僚争功,不与同僚争名,更不争权,只懂得“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最终被后世尊奉为道德学问以及事功方面的楷模。
不争,有时候是一种韬光养晦的策略。历史上,刘邦第一个攻破咸阳,却不自称王。刘邦与项羽争雄,在实力悬殊下,刘邦承认项羽霸主的地位,选择了臣服,让出了关中,却保住了性命,保住了实力。随后刘邦在分封的蜀地积极备战,等待时机,最终消灭了西楚霸王,建立了大汉四百年的基业。
不争,更多的是一种境界。《道德经》中说,道生之,德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就是“玄德”的境界,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了力而不恃其能,助万物成长而不宰割它们。
妈妈活着的时候经常告诫我:是你的,不用争;不是你的,不必争。我一生都觉得妈妈说的太对了。每当自己的目标没有达到的时候,自己就默背妈妈这句话,劝告自己:有啥想不懂?本来就不该是你的,而后,自己内心就舒服多了。
老子说: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
我觉得妈妈的很多话语,现在想起来,都是“能自胜的人”,总觉得都是那么的“强大”。
记得看过这样一种说法,人有四种认知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95%的人都处在第一层。
然而,是不是自知无知,正是优秀者和平庸者最大的区别呢?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他知道自己走了多远。
所以,当我们问为什么越优秀的人越努力的时候,或许我们更应该问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不再努力了?
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恰恰是无知的开始。
这种无知,表现在个人行为上,就是到处树敌,跟这个争完跟哪个斗。老子认为,与其去跟别人争强好胜,不如战胜自己。与其整天与别人争来争去,不如完善自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树从不自我标榜,但是树下的野地也会自然地踏出一条路来,这是因为桃李是实实在在地开出了美丽的花,结出了香甜的果,在为人们默默地服务,所以用不着吹嘘,人们自会欢迎它们。
在这世界上,不争就不会树敌。而那些争强好胜的人,在老子看来都是缺乏任性的。所以他说,“物壮则老,是为不道,不道早已。
无独有偶,美国犹他大学心理学家蒂莫西•W•史密斯在不久前举办的美国心理协会年会上,公布了一项新研究结果:太过争强好胜的人很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从而缩短寿命。
所以,你只要做好你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修养自己,该是你的始终还会是你的,不必费尽心思去争。你是吉人,自有天相;你若盛开,蜂蝶自来。
至于那些不属于你的,也不必去争。因为一切都在大道之中,从老子的“道”出发,万事万物都没有分别,万物从道那里生出来,死后又重新回归到那里去。
可具有讽刺的是,人们争来争去,最后,还会佩服对手。不信,只要你注意一下,那些没有读过书却成功了的人,却比任何人都重视教育。见识越多的人,越能看见差距,也就越明白读书的重要。
所以,人的一生,其实并不会真正得到什么,一切都是一种经历。等到撒手人寰的那一刻,名利、金钱,甚至学问、亲情,有什么能带走吗?
连我们的身体都不属于自己了,灵魂更加不知去向何方?
由此,人生最大的忌讳,就是与别人比,与身边的人争。记得宋朝诗人黄山谷有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你三日不读书,你就会自惭形秽,羞于对人说话,觉得没脸见人。所以,只有平生喜欢读书的人,才会心胸开阔,才会理解“读书比什么都好?”
这就是“读书的癖好”。读书为什么能成为一些人的基本需要?大概就是因为这种自愧不如的感觉吧。
所以人生在世,就要看开、想开。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执迷于欲望的满足和争名逐利。如果我们能想到这一点,能够“向死而生”,你就会明白,老子所说的不争,绝不是空话,他提出的“玄德”也不是空话。
因为一切终将逝去,终将回归那永恒的大道,我们又争什么?倒不如怀着像水一样的精神,怀着利生的精神,不去管那些名利的浮云,而只充实地过好这一生,用心生活和工作、用心帮助别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才是我晚年,最向往的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反省一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