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承德有座海云寺

(2017-11-25 19:42:32)
标签:

杂谈

承德有座海云寺

李树伟/文
2017年11月25日上午,与朋友去承德市会龙山公园爬山。偶遇一白发老人,只见他紫色脸庞,精神矍铄,在会龙山顶一块练武空地里,一会冲着松树上吊着的沙袋,练习飞脚,一会面对着裹在松树上的棉被练习铁砂拳。
在凛冽的寒风中,他满脸流淌着汗水,脑袋上呼呼冒着热气。我们佩服地为老人叫好。老人一边擦汗,一边与我们打招呼。我驻足问老人高寿?没想到老人告诉我们,他今年已经86岁了,如今是耳不聋眼不花,每天早晨起来都到这里和几位徒弟一起练武、健身……
我们羡慕地站在老人身边,仰望僧官帽,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更显得如粉如黛。还有魁星楼,镶嵌在半劈山山顶,黄灿灿的楼台亭阁,在阳光下更显得金碧辉煌。还有那座彩虹桥,横跨在武烈河上,注视着碧波荡漾的河水,缓缓地向东方流去。
然而,在高楼大厦的北面山坡上,有一片青砖灰瓦的院落,几间房子,已是残垣断壁,与刚建的会龙山小区容貌,很不协调。我禁不住用手指着向老人询问:大叔,哪片平房为啥不拆呀?
老人看了一眼,说:那是老百姓俗称的会龙庙。其实,它不叫会龙庙,原名:海云寺。我小时候,看到过寺前还有35级登山石阶,现在已荡然无存……
老人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你们看,寺庙东、西、南三面都已被挖掉,剩下了三面高达十多米的坎子?
说到这里,老人惋惜地哀叹道:如今的海云寺,已经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悬空寺”了。即便是有人想恢复它,也是难上难下喽……
老人越说越伤心,他有些伤感道:海云寺,作为承德民间大型寺庙,它始建于康熙五十二年,现仍保存着山门、二进院落的主殿、西配殿和西厢房。然而,这样一处具有很高价值的古建筑,在承德市双桥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极力保护下,还是在“三年大变样”中,被拆除了东跨院的偏殿和东厢房,着实令人可惜……
我们告别了老人,一路披荆斩棘,绕过酷似悬崖峭壁的人为石磊大坝,一步步艰难曲折地向海云寺挺进……
经过一个小时的艰难跋涉,我们终于走进了这座凄凉的寺庙。它位于承德市区武烈河东岸之北的会龙山山坡上。我们在此看到,院落里杂草丛生,到处是残垣断壁,满目疮痍,破烂不堪。所有殿宇的门窗,早就没有了。从屋顶上掉下来的灰瓦青砖与现代的红砖一同散落在院内。我同时注意到,寺内的山门、二进院落内的主殿、西配殿和西厢房依然能见到昔日的辉煌,而现存建筑主体并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
令人痛心的是,在二进院落内主殿东跨院的偏殿已被人拆除,屋顶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了三面墙。当初建造时起到支撑作用的梁、栋等部件被人扔在了地上,我在这些材料上还能看到当年的彩绘……
我们极度忧伤地离开海云寺途中,遇见一位正在寺庙旁边放风筝居民。与他攀谈之后才得知道,他曾是在庙里住了30多年的居民。据他介绍,在“三年大变样”中,会龙山棚户区进行改造时,负责施工的工人拆掉了该庙内东跨院内的三间厢房,就在拆东院的另三间偏殿时,被政府紧急叫停了。
他认真地告诉我,他们家是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搬进海云寺内开始住的居民,而后会龙山上便形成了很大一片的棚户区,将整个海云寺包围起来。我们不仅在殿内吊了顶棚,还在寺内用砖头盖起了小房子……
放风筝的人一边说,一边留恋地望着海云寺,那对眼睛里,透出深深的感情……
我们带着诸多遗憾,离开了海云寺。
回到家里,我即可走进书房,找到具有“承德活化石”之称的尹忠老先生的著作,《热河老街》里面记载着:此庙在当时虽是民间寺庙,但庙会也很兴旺,尤其是四月初八,庙会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特别是一些当时在武烈河里拉纤的纤夫们,每次出航前都会来这里拈香,祈求一路平安。该书上说,该庙为和尚庙,东跨院三间殿供奉的是龙王等神像,而东、西偏殿里供奉的则是罗汉。
据该书上记载,这是清前期在承德建造的最早的一座寺庙,其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文保部门应加大保护力度,争取尽快进行复建,掸去历史的尘封,重新向人们展现其曾经的风貌。
而后,我又翻阅了《承德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中已明确写着:海云寺作为历史建筑,其保护范围:东以东跨院东房后墙基边缘为基线向东外扩10米;西以西跨院西房后墙墙基边缘为基线向西扩10米;北以正殿后墙墙基边缘为基线向北外扩40米;南以门殿前墙墙基为基线向南外扩30米。规划中说,必须保护好现有遗存,加强管理,合理利用,在保护建筑,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影响历史建筑的建设。
我读完之后,不免合书大笑,对照手机里刚刚拍回的照片,这就是规划里写的“必须保护好现有遗存”的海云寺吗?望着它的凄凉和破烂不堪,不免有些遗憾。
然而,对我这次探访记忆最深的,还是海云寺里的那两道钢丝绳,将寺内的建筑捆了起来,山门的山墙裂出了一条长约七八厘米的口子,摇摇欲坠。更让人痛心的是,西厢房已有一间房屋倒塌,砖瓦散落在地面上,无人问津。西厢房的山墙石头也已脱落,整个西厢房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山墙的东面还挂上一个牌子“此房危险,请勿靠近。”,不时警告或提示着来访者。
临回家的时候,我再次向放风筝的居民询问:那两道钢丝绳是谁捆的?他告诉我:寺内的钢丝绳是山下的施工单位安装的,至于山门的山墙裂缝和西厢房倒塌的房间……
讲到这里,那个放风筝的居民,有些激动了说:“那和开山不无关系,最多时每天都要引爆几十吨炸药开山,已有百余年历史的寺庙如何能承受得起呀?”
告别放风筝人之时,我的探访心情,已经变得很沉闷了……
在写此文之前,我又查阅一些史书,据史书记载,海云寺是一座较大型的民间寺庙,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内供奉多神。该寺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依山势而修建。据记载,海云寺前有登山石阶35级,可达至二层平台。有两座旗杆,两侧各有小房一间,为登山礼佛者休息处所。正中为山门,自二层平台登上十二级石阶,上有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的前殿。穿过前殿过八级石阶为第二层院落。院内主殿三间,进深一间,前后有廊。殿前立碑两通,石狮一对。主殿两侧各有配殿三间,正殿前东西两侧各有一跨院。西跨院僧房五间。东跨院正房三间,东厢房三间。自第二层院落过后门为第三层院,有后殿五间,为娘娘殿。现在第三进院落已不复存在。
早在2008年12月,承德清代海云寺在拆迁当中被拆两座殿宇。目前,海云寺房屋都已成危房,作为历史建筑,毕竟属于一个时代的符号,晚上遛弯时,正好遇到原承德市文物局纪委书记,我向他反映云海寺近况后,他告诉我,该局正在与开发公司协调,准备将危房推倒重新修建海云寺。
我听后虽然心里有点安慰,但,还是不免有些忧伤。至于将来,无论是否推倒,还是重建,可是,现如今,怎么都应该得到妥善保护才对呀?更何况这已是《承德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中明确规定的事情了?
更让我欣慰的是,这次海云寺探访照片刚刚在微信圈发出后不久,承德市围场县文友尹志杰先生,就即可赋诗一首:
《观海云寺遗迹》
墙颓殿破草森森,
梵语香烟何处寻?
唯有参差道道瓦,
观之犹似老龙鳞。
读罢!让我赞美尹志杰先生文采斑斓之外,我更加欣慰地感到:看来,关心海云寺的人,不止我一个?

承德有座海云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