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小倩下班回老家,陪妈妈一起去水果市场买葡萄,回家的路上妈妈发现水果摊主多找了她6块钱。小倩看没走出多远,就要妈妈把多找的钱送回去。妈妈不肯,还理直气壮:“反正平时他也没少赚我的钱。”
小倩的心情很复杂,有些庆幸又有些难过。
小倩庆幸的是,还好是我妈妈这样做,而不是我;还好是我的妈妈这样做,而不是我的孩子。
看着妈妈高兴的样子,好似练了一个大金元宝,而令小倩难过的是,妈妈的退休金,和自己每月给她俩的零花钱,足可以让她俩过上舒适体面的晚年生活,但是却改变不了他们那一代人的认知模式和生活习惯。小倩一度因为原来的家太过老旧狭窄,给他们买了一套新房。花了半年时间装修地简洁明净,可他们只住了一年多,每次小倩回家,总会发现还是像以前一样脏乱,厨房的水池旁边,粘着没擦洗的食物残渣,雪白的大理石台面上,有黄色的油渍,卧室的床头柜上,散落着用过的餐巾纸、棉签、药瓶,飘窗堆满了舍不得扔的纸板箱、塑料袋,就连卫生间的角落里,也占着装修剩下材料,他们觉得“以后还用得着”的半桶涂料和半桶油漆……
每当小倩埋怨他们,“为什么把家搞得如此之乱?”的时候。
妈妈却说:“你看,今天没有比昨天糟,这不是很好嘛。”这样的话语,从妈妈嘴里说出来,并没有消极的味道,反而能感受到妈妈对漫长的平凡岁月的一种耐磨的积极。
小倩知道,我们是没有办法改变父母的,因为他们的习惯和思维模式已经固定。我们可以用全新的理念去教育和塑造自己的孩子,却无论如何也“改造”不了我们的父母。因为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我们尽可以各显神通去帮孩子描绘,而父母的那张纸已经被几十年饱经风霜的生活涂鸦得面目全非。他们的习惯和认知模式已经根深蒂固,接受任何新的哪怕是好的改变,对他们而言就意味着要跳出舒适圈。
其实,每个人的梦想,都不会在家庭的影响下跑得太远,它只是在时光变迁中发生了一点点改变。我们不应该和生活较劲,而是学着和周围的一切互相成全。
很多时候,生活并不全是励志剧,每个人经历一番悲欢离合,最终都能实现梦想;生活也不是一部成功学,大家经历起承转合,然后都能走向成功,走向大团圆。
但这件小事中最让小倩心情一落千丈的,是那六块钱的取舍之间,揭穿了小倩出身十八线寒门的老底,多年以后小倩有时依然在因为这个老底把自身面临的问题归罪于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父母。
小倩甚至可以同情卖水果的人生活不易,却没有以同样的同情心去原谅自己一辈子吃过无数苦受过无数罪的母亲。后来小倩拥有了自己的上市公司、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却仍然无法释怀自己的家庭出身,无法原谅父母曾经的处境。小倩发现本来以为自己已经进化了,事实上自己仍然没有全部改变自己。
生活只要还在继续,就没有所谓的大团圆,它既没有让公主做一生美梦,也不会成全所有的灰姑娘。它只是一个无形的推手,推着我们每个人一步一步往前走,一点一点享受这个往前走的过程。
不就是这样嘛。谁都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多少都会打上父母的烙印,凡事孝为先,只要能让父母高兴快乐,就是做儿女该做的事。
我们不求一夜之间大富大贵,不求一朝一夕美梦就实现,只期待明天比今天更好一点点。或者,今天不比昨天糟,就很好了。
不能再去为六块钱“送回去,不送回去而烦恼?”生活中有很多细节,有时候,是道德品质的反映,也有时候,跟道德品质一点关系都没有,都是自己生活习惯的一种错觉,没有必要跟自己的父母认真?到底是谁对谁错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