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国情人节日杂谈 |
分类: 惠龙杂文选编 |
说到七夕,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中国情人节,其实更早时,它与爱情无关,而是一个乞巧的日子。
据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彩女,即织布的宫女。穿七孔针,是一种民间风俗,妇女在月光下用五色线穿七孔针。这是一种难度很高的活动,因月光微弱,针孔极细,又受风的影响,不易穿过。顺利穿过的人,会受到姐妹们的称赞。
这就是所谓的穿针乞巧!严格说来,这是在斗巧,但斗巧何尝不是乞巧: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从而战胜姐妹们。
织女,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一个女神,其职责是编织云彩,因此是纺织业者的保护神。关于织女善织,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有记载。
《小雅·大东》曰: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这是一首怨愤诗,怨愤西方的周王朝压榨东方的小国。以至于象织女这样善织的人也织不成布帛,因为“杼柚其空”,梭子已经空荡荡。
不管如何,织女善织,至少在西周时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后来的汉宫的宫女们才会向她乞巧。
宫女们除了穿针乞巧,还会玩一种验巧的风俗,当然这是后来的事了。所谓验巧,即检验谁更灵巧。它是乞巧的一种变体。在古代验巧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喜蛛应巧,一是投针验巧。
“喜蛛应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也即,“穿针乞巧”之后,大家都睁大眼睛看果盆上有否“喜蛛”在结网,谁先发现,谁就大吉大利。
所谓喜蛛,其实是一种米粒大的小蜘蛛,夏秋之交,在一些花草树木上,常能见到,偶尔有一只爬在人身上或被人发现在屋内,都说是喜事之兆,一般都会被很小心地放生,大家都不会轻易弄死它。
但果盆上要有这种喜蛛的踪迹,却也不容易,有时为了早点分到瓜果,孩子们中总有一人会偷偷捉一只放在果盆上。大人们其实也知道,睁一眼闭一眼的,在孩子“发现”喜蛛的欢呼声中,边把瓜果分到各人手中,边说道:“吃吧,吃吧,年年有巧,年年有巧。”
真是应了一句话:中国的节日,到最后就是一个“吃”字!
言归正传,其实“喜蛛应巧”在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应验标准,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所谓后世,不知道后到哪,但至少在明朝的时候还存在这种习俗。只是明清时更盛行的似乎是“投针验巧”。
其方法是,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原来面盆里的水,经过半天太阳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引线(即“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就出现针影,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这种验巧的方式殊难想象:水还能结膜?还能浮针?但既然古人都这么玩,必是存在的,只能说现代人越来越不善于观察,越来越缺乏生活经验!
本质上,我们越来越缺乏灵巧,而一味地依仗科技!
不过,内心深处,我们和古人一样,都乞求自己更心灵手巧。所以不难理解《秘密花园》的火爆:这样一本涂色书竟然长期占据英美亚马逊畅销榜第一名!
妇女们乞求灵巧,那么男人们呢?他们乞求考取功名。据说,七月七日不只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还是魁星的生日。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但是,一举夺魁又岂是那么容易的事!退而求其次,考取功名亦不容易!因此几千年来,我们见到的都是遗恨,毕竟名额有限。幸运者如蒲松龄李时珍等因为别的专长还能青史留名,那些默默无闻的不幸者则如恒河之沙,不可胜数!
所以,乞巧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
一厢情愿可能还算不上悲剧,毕竟天赋由不得自己,而竞争只要是公平的,也无话可说。可称得上悲剧的是两厢情愿却乞而不得!譬如牛郎织女,都希望日日能相聚,夜夜能欢会。但现实是残酷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悲剧是最能打动人的。所以,几乎在乞巧成为风俗的同时,就有了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为素材的诗词。最早且知名的是《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大概作与东汉后期。稍后的曹植在其名作《洛神赋》中也有所提及。“叹匏瓜之无匹,咏牵牛之独处”,同样是为牛郎和织女的两厢情愿却不能相见而遗憾。
这样的咏叹有很多,李清照、杜牧、秦观等诗词大家几乎都写过。而且佳句很多,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但是,看他们的诗文,你几乎忘却这个节日是乞巧的,而全是与爱情相关。让人不由得感叹,民间和文人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乞与恨。只是,各自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