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夕阳(5)
(2010-02-23 17:55:31)
标签:
育儿他爹坟地病友老五文化 |
分类: 惠龙短篇小说选编 |
面对夕阳(5)
高姐今年48岁,家住隆化县荒地村,一个地道的农家妇女,有一双儿女,儿子在一所国家二类大学读大三,女儿今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高姐虽然长相一般,紫黑的脸膛,矮矮的个子,但是很健谈,胖女人刚走,她就帮助病房的人收拾东西,扫地、打水、拿药、打饭,什么事情都干在前面。她为人热情真诚,给大家说笑话,讲故事,很快被老五他爹所认可,虽然还是不用她帮助接尿,但能主动跟她要夜壶,让身边的男人帮他接尿。
高姐对待病人真是没挑,吃饭时,一勺一勺地喂,擦嘴,翻身,特别是到了夜里,只要老人一有动静,她就马上起身,日子长了,老五他爹也不再难为她,主动地撩开被子指着下体说:“接尿。”
高姐并不害羞,总是轻手轻脚地扶持着老人,老人背着高姐对病友说:“自己的妻子也没对自己这么好过。”
一个星期过后,由于休息不好,高姐脸上显出疲惫,在一天夜里,高姐睡得很死,老五他爹想拉屎,几次起身看到床下熟睡的高姐,不忍心叫醒她,自己从上半夜憋到下半夜,直到实在憋不住了,自己拉在了被窝里。那他也不忍心叫醒酣睡中的高姐。
还是同屋中的病友,发觉室内味道不对,在反复询问下,老五他爹才承认是自己拉屎了。
病友叫醒高姐,高姐很惭愧地自责,今天怎么睡得这样死呢?一边责怪,一边打水给老人撤换床单被罩,清洗老人的屁股。说来也怪,老人这次没有害羞,也没有责怪高姐的疏忽,只是听话地任由高姐摆布,这一变化更让高姐感动不已,禁不住两行热泪滴在老人身上。
老人笑着说:“难为你啦,我是上辈子积德了,遇到你这么好的女人。”
高姐也高兴地说:“是我有福,遇见你这么好的东家,犯了错误还能原谅。”
“都这把年纪了,孩子也很出息,不在家享清福,还出来遭这份罪呀?”老人关切地询问。“我是跟孩子怄气出来的。”
“孩子不是很听话吗?”
“不听话,要是听话还好了呢?”
“怎么不听话了。”
“现在上二类大学,毕业后,就别想找到好工作。女儿上的是一类本,儿子上的是二类本,明年就要毕业了,我想让他接着考研究生,他说要找工作上班挣钱。我说,一个二类本科,能找什么好工作?一个月1200块钱撑死了,能干什么?北京里一套房就是百十来万,你驴年马月才能买得起呀?我说,你不考研究生,我就出外打工,给你挣房钱,没房子怎么娶儿媳妇,没儿媳妇,我怎么抱孙子。你要心疼妈,你就乖乖地去考研究生,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就三年,直到考上或者我打工挣够了买房款为止。”
“儿子怎么说?”
“他哭了,每天都给我打电话,让我注意身体,他已经决定考研究生了。我告诉他,只要考上一类校公费研究生,妈妈就回家。”
老爷子笑了,说:“没看出来,你教育孩子还很有招数呢?”
高姐不好意思地说:“没办法,我们家坟地管着呢,就应该从这里发家。”
“坟地管着,什么意思?”
“前几年,我们村来个风水先生,村里人说他很神奇,特别是看阴阳宅,出奇的灵验。孩子他爹把风水先生请到家里,他说高家的祖坟风水不好,出不了人才。他在山上重新给选了一处,把祖宗都迁了过去。你还别说,这换坟地还真灵,第二年他大爷家二小子,就在隆化存瑞中学考上了清华大学。这可是个新鲜事,轰动了全村。他们祖辈上连一个大专生都没出过,怎么能一下子考上清华大学呢?更让我们想不通的是,这个孩子平时学习也就是个中游,怎么一下子考出这么好的成绩,他们老师也觉得不可思议。从那以后,我们老高家每年都出一个大学生,特别是我儿子,本来学习很一般,从来考试都是班里的第八名,我老说他这个名次不好,干什么都是吧唧、吧唧的,果不其然,让我说中了,高考差三分没上一类本,能上大学只是坟地管的,你们不信是吧?反正我现在特相信。”
“看不出,你还很迷信。”病友问高姐。
“这不是迷信,风水学也是一种学问,老百姓还是信这个得多。”
“既然你相信风水,哪还干嘛逼着儿子去考研究生呢?”
“我是说,能上大学是坟地管的,但能否考上一类校公费研究生还须自己努力一下才行。你看他妹妹就特别努力,一下子就考上了军医大学,学校吃不要钱,穿不要钱,国家还包分配,多好呀!不过今年年底,他妹妹也刺激我儿子一下,把自己省下的津贴费,背着我们寄给他哥哥了。他哥哥不好意思往回退,跟我说一个大男人怎么好意思花女人挣的钱。”
“你儿子还很有志气呀!”
“有什么志气呀!他就是怕找不到好工作,他爸爸让他回家放牛。”高姐咯咯一下说。
“放牛,放什么牛。”
“孩子他爸,对儿子考上二类本不太满意,就告诉他等读完大学回家跟他一起养牛,一头牛能卖一万多元钱,让他养上十头牛,年收入比在城里上班强多了。我儿子不乐意,非要把我们俩口接到城里去住。他爹说:光有孝心不行,还要有本事。只要你能长本事,我们才能跟你去城里。不然还不如在农村过我的清闲日子,也不给儿女丢人现眼。”
还真别说,高姐两口子教育孩子的方法不能说不对,还真有些适用的地方呢?社会学家们应该注意:这就是现代版的“孟母三迁”的传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