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我与青春到底谁错了》(45)
(2009-07-25 21:12:02)
标签:
队长党委书记菌类张东强文化 |
分类: 我与青春到底谁错了 |
第十三章
其实胖哥不是别人,就是张东强,这小伙子从小喜欢体育,粗壮的身体,再经常参加锻炼,年轻人很少直呼他的绰号:“胖哥”。
吕芳终于来到了张东强的宿舍门前,斜耳听了听,里面一点声音也没有,她轻轻地敲了两下,里面有人说:“请进。”这声音太熟悉了,不用任何思考,就能断定出是张东强的声音,她轻轻地推门进去。
宿舍里只有张东强,他一边看书,一边做笔记,另外,这间屋子里还住着另一位地质工程师,他出野外了。暂时只有他一个人住在这里,房间却弄得乱七八糟,床上、办公桌上、箱子上、到处撇放着各式各样的报刊、杂志和一些五花八门的书籍。桌上还摆着冒热气的饭菜,张东强看进来的是吕芳,马上丢下手里的笔和书,满面春风地说:“亲爱的,我猜到了,你准来。”他指了指桌上的饭菜继续说:“怎么吃不下饭了吧!是呀!爱情的力量就是伟大,怎么样?咱也买了两份饭,什么叫心心相通,两体一人了吧!我的小公主,是先吃呢,还是先向您汇报。”吕芳看到浑身朝气的心上人,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她边应着边说:“不解释清楚,人家怎么吃得下呀!”
张东强微微笑着,开玩笑地说:“你不是说过,不怕我编余吗?不是还要找一个拉邦套的男人,养活我吗?……”没等张东强说完,吕芳抢过话茬说:“讨厌不,那我也没让你和别人打架呀!”
他俩相互争辩了半天,吕芳却急不可待了:“你快说吧,把人都快急死了。”张东强看着吕芳着急的样子,出了个怪象后,向她一五一十地讲开了。
几天来,张东强、孙长华还有那三对男女经常到党委书记办公室,一块筹划下岗工人的出路。赵建忠也参与进来了,他是主管多种经营的副队长,经常和这些人在一起,也能开拓一下思路。
在询问孙长华你们七人为什么半夜喝酒,又胡打乱闹,孙长华只得老实地交代说,平时在一起混得不错,孙长华想退职回家,这几天他就跟张东强唠叨,可张东强想得和他不一样,所以始终也没有理那个茬。晚上喝酒时,孙长华说起了要求辞职回家,发展家庭副业,种植木耳、银耳,不能在这等着饿死,他有了出路,可那三对双职工,确实真正的无产者。人家农村的可以解甲归田,可我们怎么办,市里呆一天没钱也不能活着。越想越觉得无路可走,便痛哭起来。这一哭,把孙长华哭烦了,再加上三分酒劲,便拿起酒瓶子撒起野来。
至于张东强为什么打孙长华,他解释说:是看他太不像话了,太没骨气了。想制止,可他又不知趣,又向我撒泼,使我失去了理智,狠狠地教训他一顿,打他没骨气,嫌他没思想,那张破嘴整天东拉西扯。
件事发生后,党委书记有针对性地找岗职工进行思想教育,讲上几句客套的大道理。启发大家找出路。
经过党委书记和赵建忠、张东强等人的调查研究,对这些编余人员有了初步的打算,他们把几天来调查研究的成果,不失时机地向上级领导回报,探寻解决办法。
自从队委会得知我队今年要实施经济承包,人员定编、缩减人员以后,他们每日都在为缩减人员寻找出路。经队委会研究决定,及时召开编余人员座谈会。
在座谈会上,张东强把几天来的苦思冥想,告诉了书记和赵建忠:“虽说我队目前已成立了几项服务加工项目,但那些都是靠别人的施舍来养活自己,别人给一口就得吃一口,别人不给就只能坐等。这样办厂,这样寻找出路不是我们的发展方向,只能解决暂时的困难,我们要办厂就必须办联合企业,产销一条龙,要根据我单位的地理位置、职工特点等多方面考虑。我想我单位在全国各地的职工很多,这些单身职工绝大多数又是家在农村,可我们单位却居住在城市,让他们发展工业对他们这些人恐怕不能胜任。可要在城市搞农副产品,他们可是内行,又是热门货。我们是否可以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利用我们居住山城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创办一个农村副业的服务网点,成立一个联营公司。这样即解决了农村单身职工编余的痛苦,又解决了双职工的生活,岂不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党委书记书记、队长和赵建忠对张东强的这种大胆的设想很感兴趣,孙长华和那三对男女也非常赞同。张东强看到党委书记、队长和赵建忠对这事感兴趣,便说出了具体的打算。
张东强说:“最近做了几天社会调查,发现我队农村单职工中有会饲养大牲畜的,像编余人员中的马师傅,对大牲畜就很有研究,他喂出的牛马各个膘肥体壮,还有我们分队的卢师傅,也是远近闻名的饲养能手。另外,还有箘类培植能手孙长华、小杜,他们对木耳、银耳的培植技术非常精通,在他们的具体指导下,他家去年在炕上栽培了一年就获得纯收入一万多元。”
孙长华对张东强说他的一技之长有些不解,他打断张东强的话说:“那有什么用,这对编余,对联合公司有什么关系?”
张东强接着说:“当然有了,你还是联合公司的主要人物呢。”
孙长华不好意思地问:“我能干什么,一个乡下人,文化又不高。”
张东强很有把握地说:“别忙,我昨天在市报上看到一外地游客呼吁,要求我市增建服务网点,开设鲜奶和鲜汤的意见。这个意见启示了我:我们把红石砬北沟的那块荒山坡利用起来,把野外分队破旧板房盖在那里,在那里筹建两个项目:一个奶牛场,一个菌类培植场。由马师傅做奶牛技术顾问,孙长华任菌类培植场技术顾问,把编余农村单身职工调往公司任饲养员,把奶牛排出的粪便交给孙长华培植银耳,从木材厂弄些锯末或烂菜木,在奶牛场周围培植木耳,向他们(张东强指了指那三位青年),都调往菌类培植场任职。向她们(张东强又指了指那三位女青年),都调往现在成立的餐厅、饭店合作,负责销售鲜奶、鲜汤。像这样产销一条龙的联合公司,即投资小又见效快?”
张东强说完又觉得自己太狂妄了,马上又非常歉意地对党委书记、队长和赵建忠说:“仅仅是一个设想,对于可行与否,还望领导审批。”
书记、队长相互对视一下,会意地笑了。队长微笑着从包里掏出一叠文件递给张东强:“先看看。”书记也走过来亲热地拍着张东强肩膀:“小伙子,咱们算想到一块了,不但要建设这种公司,还要建设对外服务,矿产咨询,要广开门路,搞活我们单一的地质队伍。”
张东强接过文件,见上面写着《关于筹建联合公司的报告》这几个大字,既让他激动,又让他羞愧,不好意思地看了看书记,又看了看队长,什么也说不出来了,那些曾经闹事的人,更显得尴尬和内疚。队长看了看张东强,微笑着对书记说:“正愁联合公司没人呢,送上门了?真是时代赶人,不走都不行!”
书记开心的笑着:“孙长华打碎一块玻璃,使我们发现几个人才,真是有功呀!不过,不能奖励,因为方法不对。”
队长接过过话茬:“以后有想不通的事,要向领导说,不要胡乱演说,那样什么也办不成。不过这次责任不全都怪你们,是领导没做好工作,给你们造成了误会。这样吧,今天就不批评了,至于那块玻璃也不用你赔了,就认为是你们罚我工作不到家吧……”
孙长华不好意思地说:“那怎么行呢,我赔……”
“行了,行了,咱们是下不为例。你要在新岗位上能做出点成绩,我们就饶了你!不然,新账旧账一起算!”队长忙打断孙长华的话,亲切而诙谐地说。
书记看看队长,又看看大家说:“座谈会就到这里,你们先把这份报告看看,以后再找机会座谈。”
当走出会议室,大家心情似乎轻松了许多,既然领导安排好了,只有努力了。大家一致同意,把这些好消息尽快地传播出去。
第二天,赵建忠找张东强,问“报告”的内容如何,张东强高兴地说:“领导考虑得比我周到。里面连编余人数,投资数量,甚至连职工的吃穿住行,也安排的井井有条。”
赵建忠拉起张东强的手,严肃而郑重地说:“队委会研究决定,聘你为联合公司经理,考虑一下,做好精神准备。”
张东强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具有开拓性的企业,要落到自己肩上,他深知担子的重量,它将会标志着多种经营第三产业的未来,它将证明这种独特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能不能存在,并得到发展的关键。想到这些他有点怯懦了,刚想说推辞的话,可又被赵建忠那双信任的目光打了回来。他终于鼓足了勇气,坚定地说:“既然领导信任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要坚决克服,坚决干下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