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我与青春到底谁错了》(9)
(2009-07-17 13:40:35)
标签:
炖肉地质长篇小说野外工作赵建忠文化 |
分类: 我与青春到底谁错了 |
第二天,当赵建忠和小崔从梦中醒来时,李工他们早就把早饭打回来了。他俩简单洗漱完毕,用具只能小崔提供。他们吃完早饭后,便一起上山开始工作了。
李工、郑工、小高、小崔、赵建忠他们五人簇拥着李工,听他讲解着矿区的基本情况。
郑工看到一块露岩,蹲在那里,用地质锤敲打一番,习惯地拿下放大镜,仔细地观察手里的矿石标本,探究一下它的地质层年代,含矿情况,矿石面貌,构造架之类,把它们一一记在笔记本上。
小崔是一个健谈的人,他认真地告诉赵建忠:“正式的野外地质工作,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作初步的地质调查研究,简称普查。它的任务是根据规章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达到某种目的,比如找寻矿产,发现地下水或确定构造部位的线索,为下一步工作做好准备,以便有的放矢。后期的工作,是在造定某个有意义的矿产后,深入进行地质工作,通过打钻、挖槽,揭示矿体的形状、范围,含矿性等等,为正式开采矿体提供可靠的资料和依据,这一段的工作,简称为勘探。我们现在的分队就是勘探分队。”
李工接过小崔的话茬说:“小崔讲的是基本地质队的概念,你知道郑工为什么总是不停地作野外地质记录吗?我可以这样告诉你,因为有很多著名的科学家,他们成功的起点,都是从笔记或日记开始的。达尔文能写出名著《物种起源》主要是他参加贝格尔号的环球航行,将其沿途所见所闻,做了忠实的记录,回家后整理出来,深化认识,终于创立生物进化学说。我国老一辈地质学家,近代地质学的创始人之一丁文江先生,他的野外工作日记,沿途笔记之类,是撰写西南地质调查报告的基础。黄汲清在整理他的遗稿时,发现他的论文仅占他掌握资料的1/10,这些原始资料,都是他在从事地质野外工作时真实的记录。但是也有些地质学家,在疗养或修养期间,在散步的时候,对那里的山石也不忘细心地观察。例如李四光在大连疗养院附近发现的“莲花状构造”,随手作了记录,这个记录成了后来撰写专著的基础材料。还有些地质野外的记录可以生产多种“副产品”的学术论文,例如黄汲清在1941——1943年间曾两次到甘肃、新疆进行石油地质普查,除了集中精力观察石油地质的问题外,也注意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现象。后来,他把这些附带记录下来的素材写成了学术论述《中国新构造运动的几个类型》。“
“赵建忠,我这里还有特殊的例子呢?”小崔抢过话说:“我们的郑工,在拉屎的时候,随手拿起身边的一块矿石,经过仔细研究,反复对照笔记,在不断整理的基础上,竟然发现了一个中型金矿,你说邪乎不邪乎,拉屎都能拉出矿来呀!!哈哈哈哈!!”
三天过去了,生活车终于来了,大家像小孩子盼过年一样,热烈欢迎生活车的到来,这辆生活车能让他们吃到蔬菜、肉类,生活车的纪师傅能给他们带来大山外面的消息,大家围着纪师傅转呀,问呀。有个别亲近的人,能抽上纪师傅恩赐的一支好烟,都觉得膝盖骨发软,总想给他跪在地上磕个头,才能报恩似得。
他们自觉地帮着纪师傅引导汽车方向,缷东西,赵建忠的东西也在大家的帮助下收拾停当,纪师傅只是吃了一顿免费的午餐,就溜之大吉了。
下午,赵建忠他们听说要有炖肉吃了大家都非常兴奋,还不到开饭的时间就早早地来到食堂等候。大家闻着那浓香的炖肉味,心里都美滋滋的,一百多人的队伍,排出了很远。搞行政的职工几乎都排在了前头,钻工排在中间,搞技术的几乎都在后头,赵建忠心里想,真是干在前头吃在后头呀!
炖肉是吃上了,可是新鲜的肉味一点都没有了,因为时间太长了,多少还有点怪味,大家也习惯了,反正炖肉也是经过高温的,吃不坏人。
大家只要是有肉吃,就非常高兴了。他们三五人聚在一起,喝酒声、划拳声在水泉村的上空回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