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光中、王蒙情系华文文学

(2006-10-24 18:50:13)


王蒙、余光中情系华文文学

 

    在学英语、用电脑、玩手机、发短信、高消费等这些时尚日益成为时下不少年轻人追逐的生活目标时,人们不无忧虑地看到,有些人会打字却写不好中文;有些人会用伊妹儿却写不通一封求职信;有些人只知歌星、球星却不知屈原、曹雪芹为何许人。如果放眼全球这个大视野,那么英语和西方文化,更是越来越牛气。面对这种态势,许多有识之士不禁大声呼喊:绝不可让古老美丽的中华文字沦为弱势文字;绝不可让优美丰富的华文文学枯萎凋零。我不禁想起海峡两岸两位著名作家王蒙和余光中对华文文学和中华文化的看法。
    
那是2000年及2003年由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主办的、旨在弘扬中文及华文文学的两届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的评审中,身为决审评委的王蒙和余光中,就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分别发表了精辟而又深邃的见解。
    
王蒙对于在青年中振兴华文文学,充满热情。他在香港作弘扬华文文学的学术报告时说:中文是什么?就是我们华人的家园,是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性格、我们的忧愁和我们的寄托。看到来自马来西亚的中文小说,读到香港大学生漂亮的散文,读到从世界各地来的应征作品,我不禁感到,我们的先贤王国维、陈寅恪所担忧的中华文化的衰微局面,也许会在这一代或下一两代的时间里得到根本的转变。
    
针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下有人质疑文学作用的看法,他强调说:写作是为了什么?写作,是为了表达,为了交流,为了建筑心灵之间的桥梁。写作,又是为了记忆,为了挽留:当一切都烟消云散以后,还会有几行文字留下来,成为生命的见证、历史的见证。在谈到文学的重要意义时,他更风趣地举例说:同样是追求爱情,阿Q见到那个尼姑,只会说我想跟你困觉,结果挨了骂;要是换了徐志摩,他就会说我会像一片云向你飘来,这就是文学的语言。
    
余光中先生对中华文化更可谓情有独钟,他那首名诗《乡愁》,既反映了他对祖国大地的深情眷恋,又表达了他对中华文化始终如一的情结。同王蒙一样,余光中先生作报告也是妙语连珠,余味无穷。他一再强调:发展中华文化,自然要重视华文文学的创作与翻译。也许他是诗人、散文家,因此特别钟爱这两种体裁。他说:散文是一切文体之根:小说、戏剧、批评,甚至哲学、历史等等,都脱离不了散文。诗是一切文体之花,意象和音调之美能赋予一切文体以气韵:它是音乐、绘画、舞蹈、雕塑等等艺术达到高潮时呼之欲出的那种感觉。散文,是一切作家的身份证;诗,是一切艺术的入场券。
    
他还从一个有独到见解的角度,论述了文学艺术的作用。他说:我有个观念,科学是忙出来的,文艺是出来的。科学家追求效率,艺术家追求美与理想,这是两种不同的心态。不是偷懒,而是让心灵从容不迫地发展,像花开那样,不能用化肥催它开。所以你必须要追求人文的价值。又说:我觉得科技的发展太快,而心灵的发展太慢,这一快一慢就造成了各种社会问题和人文危机。……如果没有心灵控制机器,机器会造成更大的混乱。这个灵感是来自人文的,而人文精神,是来自文化的。他更形象地比喻说:对于全体华人赖以联系的华文来讲,语言是我们的命脉,围绕着我们的是一个中华文化的同心圆,圆心无所不在,圆周无处可寻;半径就是我们的华文。半径有多长,华文就有多长。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都要齐心协力共同为发展中华文化的同心圆而努力。
    
弘扬中华文化,绝不仅仅是作家的责任,而是中华民族全体华人的共同责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发展经济无疑极为重要,但弘扬中华文化也绝不容忽视。人们从王蒙和余光中的一席话中,应该会有所启迪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