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型期的出版“裁缝”

(2006-10-13 14:16:07)

转型期的出版“裁缝”

李景端

 

编辑是通过自己的智力劳动,帮作者译者出书,于是,人们常把编辑工作视为给他人做“嫁衣”,按此理解,编辑也就成了“文化裁缝”。在计划经济年代,图书市场很长一段时间是卖方市场,那时当编辑,主要是判断书稿是否符合出版要求,并对原稿进行文字加工处理。作为“裁缝”,照着“作者身材尺寸”做出“嫁衣”就完成了。但是到了今天,这些要求就远远不够了。进入市场经济年代,对转型期的出版“裁缝”有什么新的要求呢?本文仅就一部书稿经历的故事,尝试做一些探讨。

在贵州黄果树瀑布附近山崖上,刻有几行不规则的图案文字,无人认识,号称“红崖天书”。多少年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试图解读,有说是殷高纪功,有说是诸葛亮碑文,有说是古夜郎文等等,均难破谜。1995年,贵州安顺行署领导在地区文物工作会议上宣布,悬赏百万元,破译红崖碑。之后,贵州天书实业公司又追加赏金百万元,合计破译悬赏二百万元。1999年,上海江南造船厂工程师林国恩,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结合中国文字书法的演变,经过9年潜心研究,宣布破译成功,认为这是明代靖康之难后,逃至贵州的建文帝,用隐晦的图案文字,刻下的讨伐永乐帝的一篇檄文。这个结论得到当年在贵州召开的研讨会上多数专家的认同,林国恩还将此成果,向上海市版权局进行了版权登记。随后他将破译过程写成了一本书《破解红崖天书》。

他先找到甲出版社,对方要求赞助6万元才接受出版。再找到乙出版社,该社按常规先请大学历史系论证,认为建文帝下落尚无定论,书稿再被拒绝。后经我推荐给丙出版社,对方一听,立即相约在上海与作者面谈。经作者介绍过书稿内容之后,该社编辑立即表示,这是个好题材,但像作者现成这样写法,过于专业,太枯躁。建议作者去买一本《达·芬奇的密码》看看,利用原书素材,改写成文化悬疑的通俗读物。作者认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很有学术价值,最后双方商定,先出一本学术本,然后再改写出另一种体裁的通俗本。目前,学术本已经上市,反应很好。东南电视台及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组,已先后约请林国恩,两度上贵州拍摄破译天书的专题片,还有投资方在考虑拍摄建文帝靖难的电视剧。不难预料,随着电视媒体的介入,破译天书的通俗本,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同样一部书稿,却受到三种对待:一家开口就要钱;一家囿于习惯的确定选题标准,没有看中;而另一家,却以新的视野,把这项出版资源进行适应市场需要的开发。如果比做“裁缝”,一种只知道按作者“身材”及要求的“款式”量体裁衣,而不问做出的衣服是否真能好看;另一种则不满足于做“裁缝”,而要做“时装设计师”,即使作者设想的款式不理想,只要布料有潜力,就要运用编辑自己的智慧,把它打造成受市场欢迎的时装。这两种“裁缝”观念的差别,实际上就反映出了对转型期编辑工作的新要求。

编辑当然必须尊重作者的创作,但在作者认可条件下,帮助作者获得最佳的出版效果,正是对其作品高度负责的表现。通过上述书稿这个故事,至少可以给编辑如下的启示:(1)转型期的编辑,眼光不仅要盯往“上游”(作者),多方去发现出版资源,更要瞄准“下游”(市场),设计出运用资源的最佳方案;(2)千方百计提高编辑含量,通过智力投入和营销运作,努力扩大原有资源的附加值,使有限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3)要善于用新概念激活老资源,使其焕发出新的功能,也包括用新包装改造旧资源,赋予其新的生命。此外,面对原生态的出版资源,切莫“叶公好龙”轻言放弃,要看到可供开发的错位潜力,运用新思维,设法使原生态出版资源,转化成适销对路的成熟产品。能做到这样,只会做嫁衣的“裁缝”,也就成了紧贴潮流的“时装设计师”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