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激情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关于李景端以及希尔顿的联想
钱
八九十年代中国大学生中,估计起码一半以上读过《译林》这份杂志,或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翻译作品。这一点,我有个切身的感受。
八十年代中期我在浙江省外事办公室工作时,由司法部主办的国际律师协会年会在中国召开。在杭州的宴会上,我问司法部的几位翻译:“你们是哪所大学毕业的?”“zhong-zheng da-xue。”我听后很诧异,还以为那是解放前的中正大学。后来才知道,他所说的“中政”,是中央政法大学的简称。我接着问他们在大学读过什么小说,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天使的愤怒》。”这使我很高兴,因为该书的译者是我的妻子林珍珍。他的学生姚暨荣和我也出了一份力,而全力支持我们翻译的便是李景端先生。他是《译林》杂志和译林出版社的创始人。我们正是因为做翻译而与他相识的。
最近从国内报上看到在北京举办的“李景端新书及出版理念讨论会”的多篇报道,引发了我的许多联想,深感李景端的成功及出版界“译林现象”的出现决非偶然。这里,我只想就景端在发言中所说“出版人迎接挑战,必须满怀激情与智慧”一话发表一点感想。引起这感想的,是最近重读前些年翻译的康拉尔德
康拉尔德
“激情”在英语中的对等词是passion,它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我特地查阅了几本中、英辞典。《辞海》对于“激情”的注解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形态。往往发生在强烈刺激或特如其来的变化之后。具有迅猛、激烈、难以抑制等特点。人在激情的支配下,常能调动身心的巨大潜力。”1999年出版的Encarta World English Dictionary(《英卡塔世界英语辞典》)给passion一词下了好几个定义,其中一个是“强烈而压倒一切的感情,如爱、喜悦、仇恨、愤怒等”,另一个是“突然爆发的强烈感情,如愤怒、仇恨和嫉妒等”,再一个是“对于某件事的巨大的热情,如某一学科或活动”。
使我感到惊讶的是《韦伯斯特新大学词典(Webster’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1973年版)所作的定义。五个定义中,第一个这样写:“(常常大写[1])耶稣在最后的晚餐那天晚上和临死之前经历的痛苦(the sufferings of Christ between the night of the last supper and his death)”。当我读到这里时,我立即想起大约两年前观看的电影 “The Passion”。那时有一位大牌电影明星自己出钱拍摄的描写耶稣受难的全过程的电影。虽然电影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但是在美国却观众如潮,创造了超过2亿的票房价值。
希尔顿和李景端所说的“要热情地生活”和“迎接挑战,必须满怀激情与智慧”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激情”和“热情”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
·
·
·
·
亲爱的读者,你一定希望事业成功。但是,你想过没有,你有热情、有激情吗?如果有人经常怨天尤人,抱怨这、指责那,怨自己生不逢时,怪组织照顾不周,恨同事出力不够,这样的人便不可能对生活、工作有很大的热情,因为他们把自己的精力用到错误的地方去了。
让我们都 从希尔顿、李景端的成功中获得教益。
2006年10月17日
本文作者:曾任浙江省旅游局副局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