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长乐跟陈维讲的一番话
很多次,都有收藏家问画家:“您是画什么的,是山水,还是花鸟?”每次听到这样的问话,我都悲不自禁,想哭,哭收藏界,哭画家们,哭艺术。
一个画家,一生只能画山水,或者花鸟,那还叫画家么?那叫工匠。有人说,“熟能生巧嘛”,讲“熟”,讲“巧”,那不还是工匠的匠理么?还有人说,“人总有专长”,这话听起来有理,仔细一琢磨,还是不对,画家是艺术家,艺术家的专长就是创造,而不是守着某一幅画或某一种技法,他所说的“专长”,只不过是“一技之长”,说来说去,还是工匠之匠理。收藏家们一见画家就问“您是画什么的”,话外之音就是“您是画家,那您一定是工匠”。天哪,中国的画家们被收藏者看成这样,您说,我不哭行吗?
早在1985年,就有人在报纸上悲呼“国画死了”,说国画的画家们都沦落为工匠了,不创造了,都守着门派、师承、技法不放了,甚至不少“大画家”一辈子只画一幅画。如果真是如此,真是普遍如此,那国画真的“死”了。但后来我发现,国画没死,还是有一些画家真的在画画,老的画家,如黄宾鸿,我身边的画家,如陈永锵、蒋悦、陈维,都是很艺术的画家,他们让我确信,国画没死。
既然国画没死,那为什么还要哭呢?因为收藏界的朋友们不要艺术了,他们只要工匠。不要艺魂,要匠心。长此以往,画家也只好改行当匠人了。您想啊,当艺术家有什么用?你陈维好不容易出一个艺术品,收藏家说“这不是陈维的作品,陈维是画手指画的,这明明是用笔画的嘛”,这不把陈维给气死?罢了,罢了,既然收藏界已认定我只能画手指画,那我只好画手指画给他们了。被收藏界这么一误导,艺术被边缘化了,匠活成了主流。您说,我不悲行吗?
社会上都说陈永锵是画鲤鱼的,给他起了个名字,叫“鲤鱼锵”,上门求画的收藏者们也都指明了要鲤鱼,这也是让人哭笑不得的事。人家是个多厉害的画家呀,他手头的精彩作品有多少呀,您不要独一无二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偏要重复制造出来的工艺品,不傻么?
这使我想起一个笑话,说是有个家伙牵着一匹母骆驼在沙漠独行,久了,性饥渴了,想拿骆驼做性伙伴干那事,但骆驼太高了,上不去呀,于是他就在骆驼身后堆沙,好不容易堆高了,骆驼又往前走了一步,又够不着了,于是他只好接着堆……如果折腾了两天,还是没成事。这时,有个美女经过这里,问“要我帮忙吗?”那家伙气急败坏地说“帮帮忙牵扯住这该死的骆驼,别让它再往前挪了”。
陈永锵、陈维
前一篇:美术大展为何没有人体画参选?
后一篇:金鹰城策划风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