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节奏之于翻译
(2024-02-15 11:56:21)
标签:
翻译文学语言文化 |
分类: 术业之缘 |
语言的节奏问题其实挺重要的,但是翻检文献,却感觉相关研究不太充分,很多东西还得自己去体会提炼。
我的关注点集中于两个领域,一是翻译,一是诗歌。这里先说翻译涉及的语言节奏问题。
从英译汉的角度看,英语方面关注的重点是看对英语原文中那种语言的节奏感(风格的一个要素)能不能体会出来,而汉语方面关注的主要是汉语语言的节奏感一般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这一是为了看原文中那种节奏感能不能在汉语中再现,再就是看汉语语言的节奏感把握好了能不能增进译文的流畅,也就是让译文语言摆脱生涩别扭的翻译腔而更像“人话”。
上面重复了很多次“语言”这个词,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起码有部分研究对“节奏”似乎存在某种认识盲区。
比如语言文学经常是放在一起说的,而文学研究中其实经常忽略语言,不像语言研究者取材的对象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文学作品。曾找到一些以节奏为主题的文献,细看下来,却发现多半讲的是作品内容,也就是叙述层次及情节发展等的节奏,与语言无关。
汉语语言研究中有关语言节奏的论述以散论为主,而且不少出自白话文初起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当代研究中,一说到语言节奏,多半想到的是诗歌语言,而不是散文语言(指与poetry相对的prose),或称一般行文语言。对于后者,说得比较多的还只是现代汉语主要以双音节为节奏单位等很少的几条归纳。
节奏既然是风格的一个要素,那么就可以将其视为一个“抓手”(好像是新流行词),用来把握整体风格。一些文字读起来别扭,仔细看看,和没有把握好行文语言节奏或许就有直接关系。无论句内句外,对语言节奏具备足够的语感,能识别,能再现,能把握,是对译者语言功底的一个考验。而译者面对的作品绝大部分并不是诗歌。
那么当代汉语行文的节奏究竟有哪些特点呢?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和使用感受,或主要见于句长、停顿乃至用词大小轻重庄谐调节等等。专门的研究手段有语料库等,可以更为全面客观。重要的是关注。
对翻译来说,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句子内部的节奏。所谓句子外部,可以扩展到段落直至全文的节奏感,比如拖沓、啰嗦、简练等等,相对而言,那些还是比较好把握的,因为单位大,可控的要素多。而句子内部节奏经常是几个字就定乾坤,容错余地小,却又最容易出现“三十六根牙齿嚼不动”的东西。
很多人都有过这种体会:自己写东西很流畅,一做翻译,笔下或键盘上的手指下就不听指挥了,出来的句子有时候自己都纳闷是怎么回事。这让人想到双语环境中小孩的口译能力,没上学的时候意思表达充分而自然,上了学以后反而出现了各种别扭,我们知道这和文字对思维的“干扰”有关。翻译不易啊,什么时候在充分表达原文含意及多种特征的同时摆脱了不良羁绊回归笔下或指下的自然流畅,大概才算是得道了吧。
现实中每篇文字的相关因素都很多,我们只能尽量体会现代汉语当下通行的文风特点及其各种变化,不要让译文语言跳出原文所需,仅仅是因为自己认识或者能力上的欠缺而败坏了读者的阅读胃口,进而“消灭”了原作,让原作者蒙尘。
让人一口气读不下来的那种别扭句子并不只见于翻译,原创文字也会这样,包括本篇文字中的每一句话在形成过程中也都有出现这种问题的可能。就具体的语言特点而言(文言中也有节奏问题),这应该是当代汉语主流受超百年翻译文字浸染影响的一个表现。这种影响是语言自然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人为干涉作用有限。翻译教育和出版界可以严格要求翻译,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严格要求学生,正规媒体可以严格要求自家平台,但是你能严格要求十数亿大活人怎么说话吗?语言是活的,自有其生长规律,我们只能尽量起点导向作用,这是语言文化从业者的一种社会责任。不尽责不应该,玩命控制没用,也没必要,我们需要做的或许也就是保持敏锐的观察,跟上发展,同时尽到我们自己对保护汉语言文化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可能的话,以自己健康的文字为汉语文化发展做一点贡献。
小文篇幅有限,先说到这里。例子很多,什么时候有兴趣了再细细道来,慢慢品味。
2024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