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之际说“钟馗”

标签:
钟馗端午娱乐至死杂谈 |
分类: 馗星 |
快到端午了。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
农历五月,是炎热季节的开端,五毒(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开始活跃,魑魅魍魉也开始猖獗。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祈福化灾的习俗。
譬如在大门或厅堂悬挂钟馗画,以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最早的钟馗画,出自画圣吴道子之手,后来渐渐走入民间。
据传,钟馗生于公元600年古历五月初五,仙化于公元712年古历十月初一,系唐初陕西终南山户县阿福泉人。
钟馗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人物,平素正气浩然,刚直不阿。
在宗教信仰上,钟馗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捉鬼专家,人称钟馗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福气和正义。
三年前,由欧阳震华主演的连续剧《天师钟馗》,传神演绎了关于钟馗的民间传说,一度将钟馗文化推向了一个巅峰。
很多人感慨——现代人其实更需要钟馗。
是的,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群魔乱舞已无需多言。
一位网友在老威的博客上留言:“时代呼唤驱魔大神再次降临人间,以祛世间邪魔。”
放眼当下,体育娱乐化、历史娱乐化、抗日剧娱乐化、男女关系娱乐化、国耻娱乐化、文学娱乐化……
在这个全民娱乐化的社会,法师成为典礼嘉宾,教授成为艳照门主角,公共知识分子成为微电影导演,女性成为了被围观的绿茶婊。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写道:“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是什么让我们变得浮躁?这个社会的痛感,又去了哪里?
沉睡的钟馗,你何时才能醒来?
更多关于“毒五月”的内容,回复三位数字“037”,查看往文《天地交泰五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