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威与太极

标签:
太极王青云田秀臣二棒子推手 |
分类: 微信论道 |
十七岁那年,老威有幸接触到太极拳——那是一种侧重于技击擒打的功夫。
一直到大学毕业,每天最少一小时的练习,身心筋骨都处于一种饱满状态。其中颇令我受益的,是一种叫做“穿梭”的基本功。
通常,早晨的训练从站桩开始。先抻筋骨,然后就是“穿梭”,随后开始练拳架和推手。
所谓“穿梭”,也叫“懒牛耕地”——它充分调动颈、躯干、腰和四肢的柔韧性与协调性,同时还要结合吐纳呼吸。
具体方法分三步——
先以普通俯卧撑姿势,双手撑地、两腿并拢、前脚掌撑地、两腿伸直。
第一步,提臀——手脚不动,腿伸直,臀部向后提到最高(撅屁股)。
第二步,懒牛耕地——屏住呼吸,上肢开始屈肘、下探,随之下臀,头向前、向上抬起,目视前方。
同时吸气深呼吸,抬头挺胸亮相半秒钟不动(此时上半身与地面呈约45度角,后脚蹬地双腿并拢伸直)。
第三步,提臀——上肢屈肘下探,全身原路返回,呼气。注意从始至终腿不能弯。
熟练以后,双掌撑地改为五指撑地,然后逐步减为三指、两指、一指。
当时一练外家拳的哥们,特看不起练太极的,自称能一口气连续做一百多个俯卧撑,什么“穿梭”,根本他就不在话下。
有次这哥们约了同班几个爱凑热闹的小女生,到我们场子来“切磋”(实际上就是踢场子叫板,显摆他那一百多个俯卧撑),于是大家就从“穿梭”比起。
大师兄一下子做了10个;
二师兄一下子做了15个;
轮到他时,这位牛人趴地上吭哧半天,却一个也起不来,全身僵硬,动弹不得。
老威不才,这时闪亮登场,一口气连做了30个,旁边小女生当时就看得尖叫,那哥们脸色铁青,可想有多郁闷。
那时我的太极师父已经七十多岁,却是我们几个毛头小子五体投地的崇拜对象——据说师父年轻时能作一百多个“穿梭”,旁边的尖叫声自然更不用提了。
四年前,著名太极前辈王青云老先生有次来我这里喝茶,王老这样阐述太极——“遇高则膨满,遇低则下潜”——人生就该多随顺一些。
王老还草书了一首白居易的禅诗送给我:
地僻门深少送迎,披衣闲坐养幽情。秋庭不扫携藤杖,闲踏梧桐黄叶行。
太极拳本是一种变化多端的技击术,它深得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更是体用结合、以拳阐道的实用养生术。
无论本源属性、普及程度、传播方式、现存状况,“太极”之于中国,其角色和地位,都类似“瑜伽”之于印度。
两个星期前,农历三月初五,一大早,应王老之约,我去他家拍摄太极示范课。
王老今年七十有九,耳不聋眼不花、慈眉善目、中气十足。他家就是一个小型练武场,地上铺着厚厚的毯子,那是为了防止徒弟们演练时被摔伤。
毯子上摆着各种材质的白蜡杆、二棒子、太极尺、太极葫芦等一众家什。旁边还有烧火棍,和一捆打成卷的旧衣服。
从太极理念看,身边的任何器物,比如筷子、铅笔,甚至一张纸,信手拈来皆为利器。王老逐一亲自做了示范。两寸口径的白蜡杆,被拧弯了好几回。
最后,王老用烧火棍扛起那卷旧衣服——这团成一卷的旧衣服演练出的,居然是太极球,打得几个小伙子龇牙乱叫!
王老早年练形意拳,后师从太极名家田秀臣老先生——我们叫师爷。
为了这次示范课,王老还专门请来了他的同门师兄,我们都叫师伯。
师伯戴一副茶色眼镜,手里拿一支能在地上蘸着清水写大字的判官笔,不声不响坐在一边。
王老与师伯并肩而坐,回顾了当年和师爷学拳的岁月。似乎一切就发生在昨天。
太极,不是用于在体育馆参加表演的。几位师兄轮流上阵,陪王老演示擒打技巧。
一个人陪练,周围几个接着,平均每位师兄陪练一两分钟,便被王老“发”出来,近的跌在毯子上,远的其他师兄便赶紧抢步上前抱扶住。
“我们老了,本派传下来的东西,不能就这么带走,不能对不起师爷……”
王老事先在草纸上记了一些示范课的要点,我凑近一看,竖体的,全是隽秀的繁体字。
王老阐释了很多拳理,从一个“单鞭下式”,便引出了师爷田秀臣当年的训导——
“野马分鬃”这招怎么用?——和谁都不顶,遇硬则拐弯。
见了谁也不要树对立面。多说“我不懂,我不行”。
多念人家的好。
人群里千万记得,大拇指挑起来不能比,小拇指伸出来要勾着点。
别忘自己吃几碗干饭,能人背后有能人。
一定要谦虚谨慎。练武的人,尤其不能互相看不起。
真有本事的人,不争。
王老用树杈自制的可用于点穴的太极笔。中间深色部分是保留的树皮。
两头雕着八卦图案,中间有个变体的阴阳鱼,却居然是老葛从印度买回来的。
这真是“修行无国界”(回复数字“032”,可查看《瑜伽士老葛》)
捡日不如撞日。三个响头之后,敬过茶,老威拜了王青云老先生为自己的第二位太极师父。老威福报不够,时间精力所限,这次拜师,实际上也只能做个“太极文化徒弟”了。
这堂示范课,使老威心中升起很多感触。那竖体的隽秀繁体字,并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