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安排下的“大义灭亲”与“以子取义”
标签:
影评赵氏孤儿 |
分类: 「城外黄昏。影评书评类」 |
---赵氏孤儿中的何处得义何处怨
《赵氏孤儿》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一个历史故事,产生于春秋时代,曾在《左传》《史记》和元杂剧中多次演绎,元杂剧四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这是一段悲剧,然而又与《牡丹亭》《西厢记》这类古典戏曲类的悲剧不同,他的故事的历史沧桑力和感染力不仅仅流连于情字,也与反封建家长制或者自由向往意义的不同。赵氏孤儿更多诠释了一种人性的义字,把权势争斗与个人复仇、大义灭亲与以子取义连接起来,取而代之的是人在政治斗争和命运漩涡当中无奈的挣扎、反抗和思考,将一段历史故事随着孤儿的成长而渐渐沧桑起来。
回到影片当中来,无论网上如何褒贬,我觉得我们还是应当感谢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将所有的音、形一一再现开来,给我们听觉和视觉的冲击,进而激荡出我们内心的感觉。无论是元曲的古典韵味还是现代京剧的唱腔诠释,我们渐渐可以在音形中近距离接触到故事的灵动。如果现在是一出电影的安排,那么毫无疑义的他完全在一种布景和画面中更带给我们一种震撼。而这一切,《赵氏孤儿》也做到了。整部《赵氏孤儿》其实有两个高潮,我可以把他们分为“大义灭亲”和“以子取义”。
「大义灭亲」
影片从开始就带观众们走进了一个高潮,权力争斗、弑君、灭门、易子、灭亲都发生在影片的前半段,叙事节奏明快,场面营造宏大,赵盾的义仆舍命救主的场面拍得有声有色,用血肉之躯代替车轮的情节可谓是神来之笔,令人动容。紧接着,韩厥夺子,这根弦一直紧绷在,直到韩厥踩到庄姬院门口的两条鱼滑倒时候,突然笑场弦断,一切又重新开始。
庄姬夫人临死时,嘱咐程婴,不要告诉孩子父母是谁,也不要告诉孩子仇人是谁,让他过普通百姓的生活。程婴答应了。而程婴本身也丝毫没有要为赵家复仇的愿望,权臣之间的较量,这些与他这个小老百姓毫无关系。如果没有那个误会,他会把赵氏孤儿抚养成一个普通百姓。然而他的儿子替赵家孩子死了,被屠岸贾亲手杀死,于是他必须为自己复仇。
「以子取义」
救孤完毕,婴儿长大成小孩儿,开始交代孩子的成长过程,影片逐渐放慢了节奏,甚至给我带来这样的误解,甚至觉得屠岸贾不过是一个征战沙场的老将,不过是在颐养天年的时候在享受他的天伦之乐,不过是一个老臣在膝下无子的时候寄托希望给一个义子。程婴的一句话“我要把这个孩子抚养长大,让他们相亲相爱,再把孩子带到他面前,告诉他孩子是谁,我是谁”。这就是命运的安排,一切还是在程婴的视线下活动,等到孩子长成少年,整个讲述面对自己身份真相的过程里,虽然让我感觉有点牵强和没有什么大的转折点,但是,人性的徘徊与矛盾也是诠释到了的。
后来是,一声“义父救我”和“药呢”的两声呐喊中,赵氏孤儿与屠岸贾冥冥之中似乎完成了生命的交换。在得知真相之后,程婴带着赵氏孩子走到屠岸贾面前,说了事实真相。这应当是另一个高潮了,而此时,一切都不如开篇时那样惊心动魄,一切都淡然了。屠岸贾绝望地想让他们都离去,但赵氏孤儿“要为爹的孩子报仇”的呐喊让一切又悲剧地开场。
最后,一如命运安排的那样,程婴在生命最后一刻看到了他倾其一生憧憬的结局。
他,循着自己妻与子的来时路,安然离去。
「尾声」
我突然想到文天祥曾吟下的那首诗:
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茫茫草木春。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英雄未死心先碎,父老相从鼻欲辛。夜读程婴存国事,一回惆怅一沾巾。
又莫名地,我脑海里又出现下面与此不契合的诗句来,那一种沧桑的历史情境似乎更增添几分悲凉,只是何处黄河、何处孤城、何处羌笛、何处杨柳,何处春风何处怨?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完。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