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昔日崔张知何似,今人对月待西厢 -------《莺莺传》

(2008-09-30 22:02:24)
标签:

莺莺传

西厢记

张生

崔莺莺

文化

分类: 「城内清晨。诗词歌赋类」

昔日崔张知何似,今人对月待西厢

                          -------《莺莺传》《西厢记》对比赏析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王实甫《西厢记》的原版本是元稹的《莺莺传》,当今人的文人墨客捧书待月西厢的时候,那翩翩从书中花影走出来的玉人,还是不是昔日的莺莺了呢?如今在品王实甫“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如花间美人之词的时候,透过优美词曲的背后,那从《莺莺传》中延伸改变情词意境又还原了多少人性的变迁和反封建礼制的意想呢?两部传承的著作对灵与情,人性与社会的诠释到底有多少遗憾和点睛之处的诠释呢?我对比了《莺莺传》和《西厢记》的作者与背景,轻叹昔日崔张知何似,但也正是在这同与异的探索中看到了人性与社会的文字还原。

  首先,相传《莺莺传》,又叫 《会真记》的小说是唐代诗人元稹自己的亲身经历改编而作。这个故事被后来的王实甫改编成《西厢记》的剧本从而家喻户晓。但是现在大家熟知的《西厢记》故事和《莺莺传》虽然大意相同,但是细节上也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的。我们从读元稹自传体性质的《莺莺传》一文中,可以看出早年的元稹的一些情况。

元稹八岁丧父,家贫,但父辈藏书颇富。也是书香门第了。贞元十五年,元稹寓居蒲州,与其母系远亲崔姓之少女名“双文”者(即后来传奇小说《莺莺传》中的崔莺莺)相恋。元稹在他的《莺莺传》里是这样说的:“唐贞元中,有 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这里的张生就是元稹的化名,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莺莺传》者,……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

元稹在《莺莺传》中写到“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尔其谓我何?”这是说遇到莺莺时的感受,可谓魂牵梦萦了。莺莺还给他这样一首诗:“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从中我们看出,两人的真心相爱,两情相悦。

然而,张生后来说要去赶考,莺莺就知道事情不妙。莺莺说:“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 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殁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就是说如果你对我“始乱终弃”,我也不敢怨恨,但如果你能始终 如一,那是你有良心。但是莺莺是大度和明智的,当然莺莺也是很看重这份感情的,张生到长安考试不中,崔莺莺寄信和玉环、丝、文竹茶碾等东西给他,写信说是 “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使不绝。兼乱丝一絇,文竹茶碾子一枚。此数物不足见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环不解,泪痕在竹,愁绪萦丝……”这文字可能真的就是崔莺莺的手笔,看来莺莺的文采也是很不错的。但元稹(即文中的张生)终于及第后,却抛弃了莺莺。

二十四的元稹最后娶了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季女韦丛,三十岁遇到薛涛,同年韦丛卒,元稹写下“唯将中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的诗句。两年后就纳妾安仙嫔;又过数年即娶裴淑(又是个裴姓望族 之女)为妻。不过期间元稹还曾回乡见心中的莺莺的,但崔莺莺坚决不见他。据说元稹“怨念之诚,动于颜色”,表情很难过,莺莺只写了诗劝他:“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昔日的情终归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了。

他擅长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于一般泛写的艳诗。《赠双文》、《春晓》、《莺莺诗》、《杂忆五首》、《会真诗三十韵》等,都是追念少时情人之作。如那首著名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即使再美丽的女子,在他眼中看起来,也比不上他心目中的那位意中人,就象经历过沧海水、巫山云的人不在以其他地方的水云为“沧海水、巫山云”一样。元稹自己的初恋故事,亦可算做他的忏情录,爱情,在一瞬间敲击心门,烟花绽放,在很久以后,很多人很多事都模糊的时候,却还记得哪个瞬间灿若云霞,感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不知道元稹吟诵的时候,不知是不是给他负的莺莺春闺梦里人的安慰呢?

《莺莺传》就是这样的结局,最后张生抛弃了莺莺,为功名,为利禄,我们不能牵强附会地说什么反抗封建礼教,追求恋爱自由。《莺莺传》还原的是本真的人性,本真的爱,和夹杂着铜臭味的负心。但是,情节的确很简单,但是从这个才子佳人的故事来看,再加上元稹本身的才情和文笔的情感,我们不能不推断出其实他的心理也有复杂的斗争过程的。张生终于还是决定离开,《会真记》里只有简单的一句“张生遂西”,但,他肯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理代价。如果我们倾向于相信人物的内心是充满着矛盾的,故事就必须从这些最激烈的转折点开始。反之,如果试图消解这种矛盾,就应该在人物之外的环境打主意。在《会真记》流传开来以后,很多人注意到了故事的不完整。无数的改编者加入了自己的解释,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就试图把张生的矛盾消解。通过老夫人的要求,张生考取功名和迎娶恋人竟然成了同一件事。所有的消极力量都归于外部,人物的内在不复再有丰富激烈的矛盾。

最后,最值得关注的一点,王实甫的《西厢记》的结尾是“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由此可见,这个结局的改动赋予了原著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将文字的触角不仅仅停留在男欢女爱,而是使人从爱情上看到了反封建礼教文化的思想力度。但是,如果人们只是以涉猎故事的视角来看,只会为“有情人终成眷属”而皆大欢喜,那么其中所展现的为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就稍显逊色了。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这样两者对比看来,《西厢记》为什么比《莺莺传》有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是因为他著作本身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但是,我觉得,《莺莺传》和《西厢记》各有各的闪光点,《莺莺传》展现的是感性的人性,而《西厢记》展现的不仅仅是爱情,更从感情的基点上升华了一种社会的视角。我觉得《莺莺传》也是成功的,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莺莺传》是个悲剧,还原了人性中最本真的东西,那就是人性中渴望的追求与放弃,一切都由人性而生,它也是以人为本的。《西厢记》的价值也有很多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我在这里没有细细品味那 “曲词警人,余香满口”的曲子,只是探索它的思想影响,《西厢记》皆大欢喜的结局是以爱情为一个踏板和工具,为了展现一种与社会礼教奋斗的精神,更趋向于理性的升华。

昔日崔张知何似,今人对月待西厢。怀念曾经《莺莺传》中单纯的爱情,是否还魂牵梦绕着春闺梦里人的负心人?一种真实的遗憾历久弥香。赞叹《西厢记》相思相守的守候,爱情的光芒撕裂封建礼教的阴霾,不过,终归是一曲戏曲词,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