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秋断章

(2008-09-13 23:15:54)
标签:

中秋随想

胡泽莹

情感

分类: 「城内清晨。诗词歌赋类」
     月明中秋,世间熙攘。中秋节似乎早已失去了她原本有的意味,我心里觉得中秋节永远是属于那间广寒宫的,属于嫦娥的,属于起舞弄清影的仙人们的。只有对月把酒,才能问得明月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只是这样的相似,人类将这原本空灵寂静的节日从天上引渡到俗世,硬是给她加上了尘世的负重,于是,中秋的意味失去了轻盈,失去了飘渺。只有在中秋才配的上“婵娟”这个词,婉转之美,娟柔之感,然而此时,这丝轻盈早已坠入人间的尘土,覆盖了原本忧郁多情的呻吟。

   闭上眼睛想从时空中吟诵属于中秋的精神,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如果要用一个意象描述历史与人情的变迁,那么我想,也只有月了,特别是这中秋之月,她也许看过了“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边塞,看过了“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春江,经历了“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变迁,感受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无奈。月是静的,也是动的。她冷冷地看着世态炎凉,冷冷地看着情长儿女,将所有悲合收进皎皎的月光中,于是,岁岁年年,那皎皎的月光反射出了多少泪眼婆娑,倾泻了多少幽然怅恨。
   而这些,多情而又无情的月也只会给同样多情而又无情的知己们看。

   人们还会把酒邀月吗?月依旧冷冷旁观着聚合离思,只有心灵的知己们才会抬起头来与月交换一下内心的惆怅,而如今更多的,早已在熙熙攘攘的尘世中,无暇闲顾月下的惆怅和内心的落寞。觥筹交错代替了对影三人,霓虹华灯代替了春江月明,我的内心没有琼楼玉宇的憧憬,只是想在中秋之夜,“爱上层楼,爱上层楼,却道天凉好个秋”。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今天对月的时候,本想写首中秋的七绝,但是内心莫名的空洞和绝望却让自己语不成章。脑海里全是胡乱闪过断章残句,“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然后摇摇头,自己杜撰句“无情也是中秋月,不问离愁照思人”才符合现在的情境吧?脑海里还闪过那句“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吟出来的时候心里不觉一惊,却把这句生离死别的思情加在了中秋的意象中,但是,但是,今天月明依旧的话,这月光滟滟秋波千万里,又在照谁春闺梦里人呢?而那位“春闺梦里人”可还会同样沐浴在这月光下,想念着为君牵挂的闺人呢?残忍的是,即使是在同一片月光下,一梦的相思会不会化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有情还无情”的残忍呢?
   这样想过,无人应答,月明依旧,冷看痴情。
   爱上层楼,远离喧嚣,纵然万户多情对月,然而月又可以见证多少两情相悦的守候呢?
   本无中秋离别意,却道相思孤月明。纵然见证再多的痴情守候,孤月收留了太多的知己们的相思,也依旧单薄。

   爱上层楼的心境原来也是属于卞之琳的《断章》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还原了一幕幕“道是有情还无情”的故事,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我想只有月光才全部尽收眼底了。因为明月装饰了你的窗,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朦、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

   人间故事,月光尽收眼底。
   似照春闺梦里人吧?但是梦人可知?
   还是在装饰着你的窗子?但是桥上人可知?
   无人应答,只得问月,月明依旧,依旧冷看痴情。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喃喃到此,自己又杜撰句“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或者“年年岁岁月相思,岁岁年年情相同”吧。事过境迁,境过情牵还是情迁的变化,在这句诗句中展现得很是淋漓。这种时空换位的变化通过唯美的诗句展现出来是无奈的,总会触动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特别是在中秋对月,感觉月依旧,人世非的时候。近来时常喜欢默默着“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诗句。但是,现在毕竟不是春天了,是秋天了,秋天的事过情迁的感觉在萧瑟的秋风中会比春天的诗句更加哀怨,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对着中秋团圆的月明,我只轻轻道句:
   人面不知何处去,多情依旧侍秋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