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雨梧桐叶未落,一路苦旅奏史音-----浅谈余秋雨《文化苦旅》的“两难境地”

(2007-12-15 11:08:06)
标签:

我记录

情感空间

学习公社

余秋雨

文化苦旅

散文的两难境地

感悟随笔

分类: 「城外黄昏。影评书评类」
秋雨梧桐叶未落,一路苦旅奏史音-----浅谈余秋雨《文化苦旅》的“两难境地” 
 

秋雨梧桐叶未落,一路苦旅奏史音-----浅谈余秋雨《文化苦旅》的“两难境地”

   “把已经想明白的问题交给课堂,把有可能想明白的问题交给学术,把永远想不明白的问题交给散文。两难的未知结构这种感觉是散文写作的原因,真理永远达不到”。-------余秋雨

                                                                                           -------题记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获得首奖。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中《道士塔》《阳关雪》等是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象,描述了大漠荒芜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见于笔端。《白发苏州》《江南小镇》等确是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等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此外,还有早已传为名篇的论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笔墨祭》以及读者熟知的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牌坊》《庙宇》《家住龙华》等。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显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可以说,《文化苦旅》的出现是对传统散文束缚的摆脱,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这段旅途中,他真正做到了文化感和历史感的结合、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余先生曾说“于笔端相比,我更关注脚步,于文章相比,我更关注生命”,他是一个跋涉者,更是一个沉思者,真正做到了苦旅路上,文化突围。今天,我想借文化苦旅这个平台,和大家探讨一下余老先生散文创作的“两难境地”。

    余秋雨曾说“把已经想明白的问题交给课堂,把有可能想明白的问题交给学术,把永远想不明白的问题交给散文。两难的未知结构这种感觉是散文写作的原因,真理永远达不到。”是啊!只有一起投入带着感情的苦恼的思索,是散文写作的真正价值。这里,我举些例子,就能明白所谓的“两难境地”了,《道士塔》中,明明是中国的古物,却被“运到伦敦,运到巴黎,运到彼的堡,运到东京”,也许中国人是认为是侵略者掠取了我国的古迹,掠取了我们的文明,但是他们的掠取是否又是另一种“保存”的方式呢?余秋雨说如果当时是他运送着祖先的遗赠,洞窟文献也会被沿途官员们顺手牵羊,到京城也会零零落落不成样子,余秋雨感受到“诺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在这一段话中,我真正感受到了他的内心矛盾,即所谓的“两难境地”,正是这种矛盾,让灵感随之滔滔不绝。

    余秋雨也把这种境界带到了他的《废墟》中,开篇第一句话“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也许,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但是废墟又是一种现代构件,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寓言。余秋雨正是以废墟为载体,向我们展示了古与今的交替,古与今的矛盾,这种两难升华为一种文字语言,不知不觉渗透到读者心灵深处。另外,还有那笔下的故乡,其实,所有的故乡原本不都是异乡吗?所谓故乡不过是我们祖先漂泊旅途中落脚的最后一站。既然是漂泊旅程,那么,每一次留驻都不会否定新的出发。是啊!人生的起与止不是绝对的,在行行止止中,余秋雨成就了他的精神苦旅,文化突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城市的伤口
后一篇:我的最新语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