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小城小七
小城小七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4,264
  • 关注人气:7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议诗歌景境情

(2006-09-07 22:13:13)
分类: 「城内清晨。诗词歌赋类」





匆匆太匆匆,几度暮霭重。心有千千结,窗外翦翦风。风撩轻帘纱,雨织湿罗袜。寂寞窗前驻,回首镜中花。窗外泛青处,欲滴珠泪洒。可是前朝雨?今倾冷光华。过眼云初霁,落红湮尘沙。坐看江湖事,书画诗酒茶。


 

   远离了“夜阑卧听风吹雨”的忧国沧桑,散落了“梧桐更兼细雨”的惆怅,淡化了“春潮带雨晚来急”的气势,在柔和的灯光下,我独坐在窗前,在“帘外雨潺潺”的意境中释一卷史书,品一杯香茗,去体味天旷云低、小桥流水、落英缤纷,伴随着夜雨打着窗棂的节奏,心灵随之带来一丝希冀与荡涤。
很早以前就喜欢上诗歌了,特别是古典诗词,那是人与世界相遇的一刹那,就是在那短暂一刹那却可以变为永恒隽永的文字,平时也爱泼墨写点七言绝句,爱上历史后,便把历史和文学结合起来,费大力气创作了古体诗式的上下五千年,相信大家都拜读过了吧。其实“历史的江河”并不一定要有挥斥方遒的气势,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谈谈诗歌方面的个人心得吧。
    说到诗歌,大家一定想到谴词造句方面的诀窍,在这方面,真的是一字而心领神会其中个妙,比如说众所周知的“僧敲月下门”“一帘疏雨暗西楼”“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叠词运用等等等等,因为在这不是我所介绍的重点,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下面我是小谈一下诗歌的景境情的联系和感悟。
有人说“景是属于境的,人可以离景,却不能离境”。如果把它放入文学作品来说则是片面的。在我看来,有景无境,显得无力,有境无景,显得空虚。只有情景交融,方可求得虚实相生,出神入化的效果。
    画家将画构思于脑海,情涌入笔端,逼真的画面总能传达出抽象的感情,而文字的魅力则在于不仅传情于景,而且将意境深谙进读者的脑海,想象勾勒不同的画面。文人的心灵包罗万象,又映射万象,是一种能容纳“乾坤日夜浮”的开阔胸襟。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区区十二字却通过“日”“山”“黄河”的意境写出那么雄浑浩茫的气魄。更神奇的是,情又可以随境变大变小,景勾勒境,境又为情服务,传达作者内心之意。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诗中首联颔联颈联都在写景,描写了一幅绵绵细雨,送别友人的图画,“漠漠”“冥冥”无疑给人一种惆怅伤感之情,客观的自然景象与主观的情感基调交融互渗,给人立体的艺术美。
    此外,诗歌在情境中“虚实相生”的境界更令人回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化虚为实,以愁丝之深化做江水之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化实为虚,以花鸟之意象刻画内心跌宕;“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化实为虚,以寻常之景描写客行之苦。虚实相生,皆成妙境!
    再来鉴赏一篇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上篇写人对景怀思,开篇大处落笔“碧云天,黄叶地”仅以六字写尽秋色,给人一种空旷高远的秋境,下片直抒胸臆,乡魂旅思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勾勒恰如其分,都道“离是心上秋”,作者将景情交融,天衣无缝,境由心造,情由境发。
    说到“秋”,这真是古代文人墨客钟爱的意境之一,悲秋、伤秋、叹愁随秋而漫布开来。从《长亭送别》全篇来看,作者勾画的是一个深秋、暮色、长亭、山野的环境总体,这样看来,作者便很容易体会所抒之情了,这就是景的效果,由具体到抽象,“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蓑草凄迷”渲染出暮秋凄苦之情;“落日山横翠”把全部意象都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霜”景却闪耀着“泪”情,自然美和人情美被发挥到极致。
    景是境的一种形态,境是情的外在表现形式,景、境、情构筑了古典文学永恒的艺术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历史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