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2008年第一期《读者》时,看到了《莫高窟》一文,读时便觉熟悉,仔细一看原是摘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想到手中那本《文化苦旅》已是多年未翻,反正闲来无事,便又找出来细读,从余先生的自序开始仔细读起,刚读几篇便觉心里沉甸甸的,一种沉重与沧桑、苦涩与愤闷感油然而生,那是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沧桑让读者跟着作者的旅行与思想作了一次艰难的跋涉,一次精神上的苦旅。正如余先生自己所说:“本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也正如余先生所希望,他的文字让人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在这里我想写的是前两篇《道士塔》《莫高窟》的一些感想,本想看完全书写一篇总的读后感,但仅这两篇便让我的笔蠢蠢欲动,因为沉重、因为愤慨……。正如作者本身所言,他一路旅途的经历无法细说,但到了甘肃,已觉得非写一点文章不可了。因为敦煌、因为莫高窟、因为那个王道士、因为那些文物的流失,因为那段屈辱的历史,让我们的心无法不震撼、无法不悲愤、无法不感慨……
学术大师陈寅恪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一部让莫高窟流泪流血的历史,一段屈辱不堪的历史。而在这段历史中,担任主角的却是一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的一个普通中国农民王圆箓,他逃荒到了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莫高窟是他的“家”,他可以任意修饰,当他对洞窟的壁画不满意时,便拎来一桶石灰,扎上一个草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粉刷,一遍两遍三遍,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在他的刷把下渐渐隐退至消失,留下一面面惨白的墙壁。当他对洞内的塑雕不满意时,便借来铁锤,惟妙惟肖的塑雕顷刻变成了碎片,那一个个柔美的浅笑也瞬时变成了泥巴,他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官以便使整个环境与他身份相符。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时,王道士却满意的笑了……
二十世纪初,当欧美的艺术家正酝酿着艺术的新突破,罗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塞尚在他的画室里进行着晚期创作,而敦煌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他在那天清晨,打开了一扇门户,而他却不知道,这个洞窟吞吐了中国的荣耀和耻辱,这个洞窟让让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为之耗尽终生。
多少欧美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愿意吃苦,他们愿意冒着被打、被杀的危险,朝着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他们没有想到,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甚至没有看守和门卫,他们就能直接走到那个洞窟前,只给那个肮脏的土道士一小笔钱就换取了洞窟的钥匙,任他们在洞窟内肆意掠夺……
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的运走,到了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一批批的文书经卷、绢画刺透从他手中被掠走,一座座佛像被运到伦敦,运到巴黎,运到彼得堡,运到东京。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道士塔》诉说了那段历史的悲哀,诉说了一个民族的伤痛……
翻过让人沉痛和苦涩的《道士塔》,余先生那极具感染力的文字《莫高窟》让人如身临其境,如饮醇酒,回味无穷。
且看余先生笔下的精彩片段:
“莫高窟可以傲视世邦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同窟,不是看死了一千看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联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光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就干脆丢弃自已,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
“色流猛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着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在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不管它画的是什么内容,一看就让你在心底惊呼,这才是人,这才是生命。”
“洞窟外面,辛弃疾、陆游仍在握剑长歌,美妙的音色已显得孤单,苏东坡则以绝世天才,与陶渊明呼应。大宋的国土,被下坡的颓势,被理学的层云,被重重的僵持,遮得有点阴沉;
色流中很难再找到红色了,那该是到了元代……
这些朦胧的印象,稍一梳理,已颇觉劳累,像是赶了一次长途的旅人。据说,把莫高窟的壁画连起来,整整长达60华里。我只不信,60华里的路途对我轻而易举,哪有这般劳累?”
叹服于余先生的文采,不仅是因为他那华彩明丽的辞藻,工整通畅的行文,伸张有力的笔法,而是透过词句背后穿透历史迷雾的画面,文字背后那种超越文字的思想提炼,一种历史文化的凝聚力和精神感召力。
是什么使得作者笔下的文章能够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显得游刃有余?是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种阅历,一种修养,一种社会责任感,而造就了《文化苦旅》中篇篇精彩而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对于我们每一位读者来说,在欣赏余秋雨先生的美文时,留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文化省思的空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