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120分钟的电影,前一个小时,基本是战争场景,谷子地与他的战友们从解放战争的“中原腹地”一直打到抗美援朝的“三千里江山”。后一个小时反映的则是谷子地如何为错定为“失踪”的47位战友争取烈士名义而奔波,最终如愿以偿的过程。
从电影海报的宣传到整个电影情节的铺陈,完全有理由说,《集结号》所反映的,无非是英雄主义这个老掉牙的主题。但冯小刚用自己独有的电影语言和表现风格,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许多新的包装与演绎,使我们这些看着战争片成长起来的人大有耳目一新之感。
然而,就在我与电影的主人公们同悲共喜(大概哭了三次泪,笑了五次)的时候,我却总有一种隐隐的心痛:战争的确残酷,可现实比战争更残酷!每每想到此,我就自问:难道这就是冯小刚英雄主义主题背后所要告诉我们的更深层次的东西吗?
虽有所感觉,但我始终不敢断定。特别是当我看到当谷子地成功地为他的47名战友争得了烈士荣誉的时候,我想,冯小刚也没有脱俗,还是给了中国观众一个中国式的“大团圆”结局:总政治部为47名烈士下了文,一位大校级军官在烈士墓碑前主持了隆重的授勋仪式。而这个“大团圆”,使冯小刚对现实的批判划上了句号。也使我更加不敢断定自己的直觉是正确还是错误。
就在我徘徊于《集结号》的主题是“弘扬英雄主义”还是“批判现实主义”而不能自拔的时候,我收到了网友的一个短信:“2008年贺岁片的启示:《色戒》:女人不可靠;《苹果》:男女都不可靠;《投名状》:兄弟也不可靠;《集结号》:组织更不可靠”。这一短信告诉我,直觉是正确的!虽然,这最后一句从“政治正确”的角度去衡量,很值得商榷,但它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集结号》所弘扬的英雄主义背后,的确隐藏着一个更深刻的主题,那就是对现实的批判。这时候我才搞清楚,冯小刚所以用一个小时表现战争的残酷,就是为了告诉我们:现实比战争更残酷!
看吧:当谷子地的47名战友都已经牺牲,自己侥幸从死人堆里走出来的时候,他由战斗英雄变成了我军的俘虏;当谷子地退役回乡寻找当年的战场时,他看到的是指导员妻子,如何得不到烈士家属应该有的待遇;当谷子地到炮兵团栖身后,迎接他的却是组织部门对他历史的审查;当谷子地在煤矿工地没白没黑地刨挖战友遗骨的时候,听到的却是“这个老兵疯了”的嘲笑;当他找到当年的小号手了解是否吹过集结号的时候,得到的却是刘团长根本就没有让他吹集结号……
这一连串合乎逻辑和不合乎逻辑的事态发展,一方面造就了谷子地的悲剧人生——牺牲最大,获取最少,当他从出生入死的战场上走来时,迎面而来的是嘲讽与谩骂;另一方面,也使得了谷子地的47名战友长期蒙受着不白之冤——武装部干部对指导员遗孀说的那句话便是这种不白之冤的根本原因:失踪的人,可能是牺牲了,也可能被俘叛变了。在不能断定牺牲与否的情况下,他们的亲属只能享受比烈士少得多的谷子的待遇。
其实,与现实相比,谷子地及其牺牲的战友还算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最终还是被评为了烈士,算是“成了正果”。而我在武装部工作时接待过的一位老人却是永远都没有了“修成正果”的可能。他,有一大堆奖章、证书,战争年代受过伤,当年响应号召没有评残便回了乡。现在年龄大了,生活遇到困难了,想回部队评残,可部队早就找不到了。只好找武装部解决。但他又没有任何东西证明他的伤残是战争的遗留。于是,他便不断地上访,又不断地遭到拒绝。我看过他的全部奖章与证书,从感情上我百分之百的承认他的要求是正当的。可即使如此,我也无能为力,因为,他拿不出评残所需要的任何的必备手续。
在中国大地上,像这样的老人,又何止成千上万呢?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不管是谷子地和他的47名战友,还是我接待的这位老人,所遇到的残酷现实的原因是什么呢?能怪罪哪一个个人或者哪一级组织吗?似乎能,似乎又都不能。
因为,残酷是现实与社会的一部分,就像美好是现实与社会的一部分一样。当现实与社会的发展需要某一部分人作出牺牲时,这部分人就注定会成为残酷的现实的牺牲品,他们的命运就注定是一种悲剧人生。而现实与社会也会特别眷顾另一些人,而这些人便自然成了命运的幸运儿!这是事物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而就谷子地及其牺牲的战友来说,他们所以成为战争的牺牲品,还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完全是他们与现实的残酷相碰撞的结果,在他们,完全是一种宿命。因为那个年代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不是“谷子地”们遇上,便会让“玉米地”、“高粱地”们遇害上。难道,能怨后来随他们而去的“刘团长”不让号手吹集结号吗?能怨侥幸活下来的“张政委”不积极为他们平反昭雪做工作吗?都不能!他们的牺牲和被不公平地对待,完全是一种社会与现实的无奈,这种无奈不是任何人可以改变的,只有上帝才能把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我们谁又能掌握的了上帝的手掌呢?
面对残酷的现实,面对诸多的无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多做点事情。因为世界越美好,残酷就会越少,无奈也会越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