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隼专访(没用上的素材)
(2013-07-25 15:44:28)
标签:
杂谈 |
姐依然在巴塞罗那豁命,目前一切安好——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没把包括自己在内的任何东西丢了。身体状况,应该说比在北京好。真不是因为这环境好,再好的环境这么折腾也废了。用领导的话说:“我发现你一出去就比较猛。”我就这体质,干大赛一般都能扛住,过后肯定病一场,我觉得是人体应激反应(至于去年奥运会为什么吐成那样每天难受的要死并且一年缓不过来,我想,现在应该能确定不仅是累的了。)
继续发充数帖,李隼专访的“边角余料”。真不是爆料,这点内容也不值当显摆。只不过采访对象太能聊,而且没什么套话片儿汤话,很受用。素材太多不想按“删除”而已,别白费我花了将近6个小时听录音。
采访时感觉内心有收获,是最好的了。推荐王运同学有时间通读感受下。
★李隼在亦庄买了房,但一家三口还是住在西便门30年的老房子里(一盘道才知和我小学一同学一个院儿,我小时候经常去踢球)。家里的事顾不上,房子装修,连打扫卫生都没管过。女儿小时候不喜欢张怡宁,觉得老张霸占了她爸,倒是跟丁宁玩得来。现在姑娘一人在国外读书,没人照顾,功课压力大,每天学到凌晨两、三点。有一阵子女儿在家,李隼从巴黎回来,后半夜看女儿灯还亮着,说我这有时差,你怎么也不睡。女儿说我平时每天都学到这会。
★李隼也喜欢丁宁(丁宁这样的小孩儿谁不喜欢呢),也很想带她。他说现在丁宁很艰难,球儿不行,气儿也不行。他打算出手相助,从巴黎回来跟丁宁说,“回头全运会我给你好好弄弄。”
★李隼说,“我这人性格两面性比较大,看着挺马虎的,但对于我认为很重要的事儿,我会特别特别用心。”他说他的原则是“不招事儿,但也不怕事”,并自称也是晓霞那种“不太具有挑战性”的人。
★李隼说,刚进国家队时压力很大,“当运动员没什么成绩,又没什么执教经历,一下子就到国家一队当教练,领导、同事、运动员……所有人都不服你。从他们眼神你都能看出来,人家觉得你凭什么来当教练啊?这地儿你也敢来?你来干嘛来了?”压力一大,不知道怎么解决,就总跟运动员发脾气。
★李隼挺混不吝一人,骂队员很难听(很多教练都这样,我在基层还碰上过张嘴就是各种生殖器的)。骂李晓霞“真没用”,“真不是那个玩意儿”,更难听的自然不便向我转述。孔令辉有一次说,李指我给你提个意见,有时候你骂队员那个话吧,我们教练听着都别扭。
★晓霞心重,让李隼骂得很纠结。觉得自己挺努力了,却又达不到教练的要求,又怕跟教练说教练又骂她,憋在心里就总生病。今天这明天那,光发烧住院就花了4万多,又查不出什么大毛病,就是没有发泄渠道焦虑所致。(我就说我俩像吧!!!!!!!)
★2010年兵败莫斯科,女乒没有退路,必须要用李晓霞了,这让她更焦虑。亚运会前中山集训,集体跑圈,跑着跑着人没了。李隼赶紧去找,一看晓霞躲在操场对面的草丛里哭,已经完全承受不了,崩溃了。
★鹿特丹世乒赛,李隼认为晓霞如果正常发挥,本来完全可以拿。“但打完两局,我就知道她肯定得输,就从看台走了。很多媒体说我不高兴什么的,其实我是出去看电视了。转播有面部表情特写,可以知道她每一时刻的想法,我想看看她在决赛中的心理变化,以后好想办法帮她解决问题。”当时晓霞负隅顽抗,一起看球的徐寅生还说看样子能扳回来。李隼说没戏,打成3平她还是得输。
★李隼说,李晓霞这么多年受的挫折比较多。“她和张怡宁还不一样,张怡宁冲顶时只输给王楠,但是她已经面对第3个对手(郭跃、丁宁、刘诗雯)了。赛前她自己也觉得,如果这次再输给刘诗雯,这辈子就根本不可能再拿大满贯了。”
★决赛前晓霞一宿没睡。上午去找李隼看录像,李隼说别看了,叨唠叨唠吧。“也不知道说什么,就是让她发泄一下,给她鼓鼓劲。这么多年,我很了解她。本身技战术没什么可准备的了,和对手之间又那么了解,主要让她把心态调整好。我俩都感觉要是正常发挥可以赢,她具备这种能力了。大赛规律就是看谁首先释放,只要抢得先机,对手再想翻盘就有难度。决赛场上纯技术占的比例越来越小,看谁能首先释放所有能量,一下把对手打垮。”李隼还说,刘诗雯这场打得也很好,两人展现了当今女乒世界最高水平。
★晓霞夺冠后,跑到看台上和李隼拥抱。李隼先祝贺了一句,然后又趴在她耳边,提醒她感谢观众。然后晓霞回到场内向四面看台致意。
★李隼说晓霞是个没有攻击性、侵略性的人,“在巴黎一块吃中餐,她吃两口就开始帮队友烤肉,还挺高兴。”晓霞小时候,有一次训练,旁边走过一个团体赛报名的冠军。李隼试探说,你看,这也是世界冠军,但在我组里根本不算什么。晓霞说,李指,我能像她一样就满足了。当时李隼和张怡宁一对视,俩人都傻了。
★在谈到打造朱雨玲时,李隼认为,练技术一定要有宏观思想,不能今天正手不行练正手,明天反手不行练反手,“一定要有大的框架,然后阶段性地控制。”职业目标也是一样,要有计划性,“你到我手里,我都是按世界冠军来要求你。根据个人情况帮你设计怎么实现目标,一步步制定计划,再一点点扎扎实实去练。就算达不到,至少让你有个奋斗方向。一定要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不能模糊。就跟进了原始森林一样,不记录的话,瞎扑腾,很容易原地打转。”
★李隼说,当教练最怕的就是俩人想法不一致,对运动员失控,“一失控,年轻队员就会失去方向。优秀运动员则会‘拉抽屉’,遇到困难就退缩,另觅蹊径,拉来拉去永远停滞不前。”
★李隼说朱雨玲,“她现在球差的很远很远,不是打两下就瓢了,而是第一板就开始瓢。你们看她跟好的打,打得特好,其实跟柴的打她也特柴。跟那些二队靠前的打,显不出她棒来。她手感好,所以习惯折腾别人。当水平越来越高,对手越来越强,折腾不动别人的时候,你又没有强攻,没有解决问题那一板球,你就什么也不是了。”
★总结朱雨玲本次世乒赛的表现,李隼认为“发挥正常,没有亮点”,没有把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跟想象的还有很大差距。“不过她这么小,第一次参赛就站到这个位置,非常不容易。独自守一个1/4区,面对冯天薇、姜华珺两个不同打法的最主要对手,教练组赛前都认为这个区域最危险。”不过他也说,要想今后有成就,第一次应该达到这个高度,张怡宁、刘诗雯等第一次单打都是4强。
★李隼说朱雨玲是个“非常非常矛盾的孩子”,天赋很高但是性格很懒。“竞技体育是在特定时间、环境里,发挥人最大的能量,比赛时打不好全是瞎掰。你必须做好准备,所以必须战胜懒惰。这是一件很苦的事,但这种苦比李晓霞那种精神上的苦好受得多,相对容易,只是体力而已。”
★晓霞没有男盆友,大家都发愁。“她什么都想要,又要帅又得有钱又得人好。不像张怡宁——我喜欢就行了,其他的我不管。”
★李晓霞当年是搭着郭跃进国家队的,“那会她和郭跃差着十万八千里。领导觉得同年龄段,有一人一枝独秀不太好,所以陪绑一个。那会我已经不带王楠了,组里只有张怡宁,陆元盛就说你先带着吧。”
★李隼带了王楠一个周期,拿完大满贯就“放弃”了。“放弃很痛苦,但现在我觉得,敢放弃的人可能收获更多。凭我当时内点能耐,如果带两个人,肯定没有后来的张怡宁。”李隼说当教练得“眼勤手勤嘴勤”。带几个队员,她们希望教练对每个人一样好,“但人的精力有限,肯定是花在主力队员身上的时间、精力多。但眼睛得瞄着每一个人,出现问题马上提醒、纠正。”他说以前带王楠、张怡宁时,自己这方面处理得不太好,“到张怡宁和李晓霞的时候,两人之间关系就好多了,真掐起来不会太内什么。现在李晓霞和朱雨玲就更好了。”
★不过李隼现在年龄大了,带两个主力有点累。“这次在巴黎,每天从早上7点一睁眼,一直到晚上熄灯,一点不闲着。过去给李晓霞看完录像聊完天就OK了,现在是一个先来,一个先去洗澡、治疗,李晓霞走了朱雨玲跟着就来了。”
★李隼认为,女子打法男性化,不仅是指技术方面,“技术一辈子也男性化不了。真正的男性化是指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关键时刻能不能豁得出去。这个得靠平时多练,平时全都练到了,在场上敢出手,胜率肯定就高。”
★说到冠军和教练待遇不平等,李隼好像特别有感触,连说“你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之前没人问这个,这个你不问我也想说”。他举了奥运冠军代表团访问香港的例子,“教练就是看包的。冠军在前面下飞机,我在后面提着好几个包,还拎着李晓霞的女式包,说实话我都不好意思下飞机。吃饭都是运动员坐主桌,再说俗点,给点东西什么的,那些大老板一下就把运动员围住了。教练啥也不是,根本没人理你。”
★李隼有自己做人的原则,“我自己满意就行了,不在乎外界怎么说。况且我觉得该得到我也得了,荣誉该有的也有了。我的衡量标准是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只要我认为好就行。”
★至于如何看待运动员对教练的回报,“我觉得她要是这块材料,一定能打出来,谁带只是时间的区别。带队员是我的工作,工作结束之后,你感谢我,那我肯定高兴,你不理我我也不生气。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带大满贯是带,带别人一样是带。训练时我不牛逼,你也别跟我牛逼。千万不能把运动员当成私有财产,就跟带自己的小孩儿一样。不是从行为、语言上去要求她,而是在精神上控制她,让她相信你、崇拜你。”
★说到和王楠、张怡宁的联系,李隼说,前两天王楠还给他发短信说呢,好像岁数越大越怀旧了。
★印象很深的话之一:“不管是谁,拿什么成绩,当她退役时不后悔,我是最高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