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隼专访(原稿)
(2013-07-18 15:11:07)
标签:
杂谈 |
姐正在巴塞罗那豁命。已抵达近24小时,目前一切安好。刚吃完饭,准备去探访奥运村。
无瑕更图,贴稿子充数。
写李隼这篇专访,内心思考很多。最大感触:要是领导同事都能这么想——跟女孩儿一起工作,你得让她觉得你是真心对她好。该有多和谐。
有时你并不知道怎样激发一个女孩最大的能量。
顺便说一句,焦虑和胸无大志这方面,我和晓霞太像了。
李隼:女乒“大满贯”身后的北京爷们儿
“很久前就想过夺冠这一幕”
师徒合作11年,李晓霞坦承:没有李指就没有我的一切。她还在微博上写道:感谢这位男人给我梦想,让我不断去征服自己,战胜自己。李隼透露,自己早就设想过巴黎夺冠一幕,而让晓霞这样“胸无大志”的女孩儿称霸确实不易。
记者(以下简称记):和晓霞相拥一刻,您是什么心情?
李隼(以下简称李):很多人看转播,说我眼圈红了,其实我没感觉。大家都看到晓霞举起了拳头,其实我也站起来,举起了手。这场景和2000年奥运会王楠夺冠时一模一样,这一幕我很久以前就在想,包括两年前的世乒赛决赛。那次我特意让张怡宁坐我旁边,就是为了晓霞夺冠后一起祝贺她,象征着把女队的接力棒传下去。奥运会前,我又跟张怡宁说,你一定要去伦敦,遗憾的是她怀孕没去成。这次她做解说,又没能当众完成这个“仪式”,不过后来我们仨合了张影。
晓霞夺冠,我特别高兴,不仅是因为“大满贯”,更因为她在这么紧张的比赛中发挥了这么高水平。张怡宁拿“大满贯”时有优势,但晓霞很不稳定,和对手水平又接近,打成什么样心里不太有数。
记:塑造晓霞的关键是什么?
李:她不是那种心很大的人,不好斗,性格温和,胆子也小,说白了挺小女人的。不像王楠,生活中就很强悍,也没有张怡宁的狠劲。她小时候有次无意中说,能报名团体赛拿个世界冠军就满足了。当时我就傻了。
这么多年,一直在跟她这方面性格作斗争,怎么给她树立更高目标,否则她可能2006年拿完团体世乒赛冠军就“歇菜”了。其实直到2010年,我俩还没在一个频道上,我对她要求很高,但她觉得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我必须让她具备一颗冠军的心,而不是蒙一、两个就乐颠颠回家了。
记:现在这颗心够大了吗?毕竟后面还有里约奥运会。
李:现在她起飞了,完全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就谁也拦不住了。剩下的就是帮她规划好每一步的明确目标,另外训练要有新鲜感和兴奋点,技术要创新。现在她处在一个节骨眼上,成绩有了,年纪不小,伤病又多,特别容易松劲。
从伦敦回来我们谈过,我得知道她还想要什么成绩,才能有相应的要求,这个必须先说好。她也非常想打下届奥运会,而且很明确是要单打卫冕。那我的要求就不会比现在低,而且可能更高。成绩不敢说,但水平肯定不会掉出一流。
“教练的作用就是挖掘潜力”
记:连楠姐都觉得您挺牛,您自己觉得呢?
李:我觉得教练的最大作用不是给予,而是挖掘运动员的潜力,帮她把能迈的坎儿迈过去,不断攀升新的平台。比如李晓霞,就是给她理想,让她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该干什么。当然还有磨练技战术,鼓励她,陪她共度难关。我很少用“打造”这词,再神奇的教练也不能把所有人都打造成世界冠军。应该说,她们仨确实有“大满贯”的潜力,分到我组里,有一定运气成分。
记:都说朱雨玲是您下一个“大满贯”弟子,有可能吗?
李:朱雨玲具备这个先天条件,她的天赋甚至超过李晓霞、张怡宁,悟性很高,手感、节奏感、空间感好,比赛非常专注,跟人“掐”的意识也强。但勤奋差得太远,可能聪明的孩子都懒,一学就会,不愿下功夫。她现在技术能力还差很多,还没练到份儿上,那得靠一拍一拍挥出来。只有把每一板最基本的技术练到极致,才能站上巅峰。她可能年纪还小,理解不了这一层。
我现在就是在这方面跟她“斗争”,但这只能是战胜自我的过程,教练只是从旁帮忙,无法解决问题。就像打仗,武器固然重要,但决定因素还是使用武器的人。只能说朱雨玲也有“大满贯”的潜质,但要看能不能战胜懒惰。所以还是未知数。
记:您想过打算培养几个“大满贯”么?
李:没有。我认为质量是第一位,至于几个人,多少世界冠军,都不太重要。
“带女孩儿,得真心对她好”
李隼是典型的北京爷们儿,能侃、不吝,言行举止还有点“糙”。但在弟子眼中,他幽默、体贴,是最值得信赖的人。李隼说,当教练也是自己成长的过程,“尤其带女孩儿,你得让她觉得你是真心对她好。”
记:晓霞说与您之间曾有过不信任?
李:广州亚运会之前,女队在中山集训。那会我对她要求很高,但思想交流不多。我就觉得你按照我说的练,保证你拿成绩就得了。有一次给她逼急了,她当众说:我不是张怡宁。我马上觉得不对了。这孩子感情比较细,想法又多,特别在意外界的眼光。她经历了张怡宁的所有起伏辉煌,她可能觉得自己做不到。
她这么说,让我意识到我俩之间的信任度还不够。当教练最关键就是取得信任,让队员坚信你能帮她干成这事。后来我就每天跟她聊天,她回山东打联赛,我就跟她视频。她心重,我想方设法让她保持心情愉悦。训练时,亲自帮她拉伸、恢复,让她感觉体贴。这些小孩儿,父母不在身边,竞争又这么激烈,你得让她感觉到关心。慢慢地,信任就建立起来了。
记:看您粗枝大叶的,和女队员有何相处之道?
李:这些年,我在女孩儿的心理、思想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大部分女孩儿想法消极,瞻前顾后,选择障碍嘛。该进攻了,想的不是“我平时已经练到了,一板就能打死她”,而是担心对手回过来自己没准备好怎么办。所以不仅在训练中,生活中也要引导她们从积极的角度去想问题,潜移默化地改变这种思维方式。
我觉得和女孩儿一起工作,有点像过家家。她们很敏感,不能一点不哄。带女孩儿,一定要让她们觉得你是真心对她好,这个最重要。现在不是总说安全感吗?只有全心全意对她,她才会信任你,对你有依赖感。
当然,技术上也得有,你得让她赢球,她才能信任你。更多时候,当她崩溃或者最不行的时候,任何人都没办法。其实就是陪着她,在她身边鼓励她。
记:最终是不是要达成一种默契?
李:对。比如张怡宁,我俩已经默契到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就知道对方在想什么。有时打小比赛,她输了,我问“能赢干嘛不赢”?她说,“你都不想要,我着什么急。”她看我一眼就知道我对这场无所谓。现在跟李晓霞也是,每天一“照脸儿”,我就知道她心情怎么样。只有到达这种程度,比赛时才能察言观色。光知道她生气,不知道为什么都不行。
记:您好像挺会开玩笑,这也是队员喜欢您的原因吧?
李:其实我刚进队那会儿特暴躁,张怡宁让我踹得满场跑,钻到球台底下还踹呢。王楠听说要进我这组都犯嘀咕,因为“听说李指老打人”。那会经验少,压力也大,好多事不知道怎么应对,看队员练不好更着急,只能发脾气。包括后来,一生气就骂李晓霞,骂得也挺狠,孔令辉都听不下去了。现在看我嘻嘻哈哈的,其实是因为自信,知道队员在什么阶段出现什么问题该怎么解决,精神上没那么紧张了。对队员的心理也更了解。总之,教练也是一点一点成长的。
“当幕后英雄同样有成就感”
记:您和队员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李:张怡宁说过一句话,“在一段时间里,教练承担了我需要的所有角色,包括师长、父亲、朋友。”直到现在,她回北京都会看看我。和她、王楠,都成了非常好的朋友,有事相互帮忙,没事打打电话,每次见面都很亲切。她们有事还是会第一个想到你,愿意跟你叨唠,觉得你可以信赖。包括晓霞也是,私人的、家里的事都跟我说。
记:一下多了这么多“家人”,自己家里的事还顾得上吗?
李:家里确实管得少,也觉得亏欠她们很多,只能出国时多买点礼物平衡一下。闺女小时候不懂事,对我挺不满意。长大就理解了,而且深受我工作作风影响。她现在自己在国外读书,非常独立,也很上进。我这人不太喜欢挑战,但只要干一件事,就必须干到最好。这种好胜的心理对队员和孩子都有影响。
记:队员苦练、拿成绩,最后名利双收。教练也很辛苦,却很少被放在聚光灯下,会觉得不平衡吗?
李:很多运动员达到巅峰后,跟教练发生矛盾甚至分手,都有这方面原因。这种名、利收获的反差,和对教练心理上的刺激,外界很难想象。这次奥运冠军代表团访问香港,李晓霞到哪都前呼后拥的,我在后面拎着她的女式包跟着,说实话都不好意思下飞机。
这种时候只能自己调整,心态一定要平和,不能觉得“没有我就没有你”。我的工作就是把你送上巅峰,为的是实现职业理想,不是要指着你名利双收。千万不能把运动员当成私有财产,她收入是你的10倍,你应该为她高兴,而不是眼红。
记:当幕后英雄有成就感吗?
李:当然有,只有这种成就感能支撑你坚持下去。这工作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辛苦不说,而且太刺激了。我觉得我在一线干这么久,至少少活10年。但我对成就感有自己的衡量标准,不太关注别人怎么说。我更看重世人的尊重,大家一说李隼,会说“培养了这么多优秀运动员”,对你工作很认可,这就够了。这是最大的回报,比出名挣钱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