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风格类型 |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姚鼐《复鲁挈非书》)
从他具体的形容和描述来看,阳刚之美美在刚劲、雄伟、浩大、浓烈、庄严;阴柔之美美在柔和、轻盈、幽深、淡雅、高远。前者是壮美,后者则是优美。姚鼐是提倡刚柔相济的,认为两者不可偏废,他在另一篇文章中作了更明确的说明:
吾尝以谓文章之原,本乎天地。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苟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皆可以为文章之美。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有其一端而绝亡其一,刚者至于偾强而拂戾,柔者至于颓废而暗幽,则必无与于文者矣。然古君子称为文章之至,虽兼具二者之用,亦不能无所偏优于其间,其故何哉?天地之道,协合以为体,而时发奇出以为用者,理固然也。(姚鼐《海愚诗钞序》)
在他看来,阳刚和阴柔都是美,但应相济互补,否则会发生偏执,走向极端。然而,真能做到两者兼备的却很少,所以他又认为可以“偏优”和“奇出”。简分法虽简,却有很大的包容性,其实文学史上出现的很多具体的风格,都大体上可以分别归入到“阳刚”和“阴柔”两大风格模式中去。
较繁的分类法始于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谈到风格的“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时说:
若总其归途,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
刘勰的八体又分成四组,四组之间有一正一反的关系:“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构成了一个风格系统,隐含了八卦的意象,可以说:“八途而包万举”。但刘勰的风格论仍是广义的风格论,他把非文学体裁的文章风格都包括在内,如政论、日用文体、学术著作等,说明尚未完全摆脱先秦以来把“文”看作是学术文化总称的传统观念。唐代的诗歌空前繁荣,便出现了对诗歌的各种风格进行分类的理论探索。如皎然《诗式》提出“辨体有一十九字”:高、逸、贞、忠、节、志、气、情、思、德、诫、闲、达、悲、怨、意、力、静、远。对其中的每一个字,他都作了扼要的说明。认为“篇目风貌不妨一字之下,风律外彰,体德内蕴,如车之有毂,总辐归焉。其一十九字,括文章德体风味尽矣。”由于皎然用的是“风律”和“体德”的交叉标准,所以他的分类不甚协调,但对后人也不无启发。司空图的分类标准比较统一,基本上是从文学风格的本体构成出发,也较切合创作实际。他把诗歌的风格分为二十四类: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屈、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虽然区分的是诗歌风格,但也适合于其它文体,而且这些风格概念中的绝大部分,至今仍在使用。可以说,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建立了具有中国传统的风格分类的模型。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所列诸体皆备,不主一格”。司空图对二十四种风格的描述充满了诗情画意,又渗透了哲理,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如对“雄浑”的描述是: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这就是说,雄浑是一种可以笼罩万物,横贯九天的气势,它好像是广漠流动的云,又好像是在空中激荡的风。这是由实入虚,向外扩张的震撼人心的美学境界。司空图对风格审美特征的形象化描述,把我们带领到丰富多彩令人神往的审美境界,并具有某种范型的意义。
⑴组——由内容和形式的比例,分为简约和繁丰;
⑵组——由气象的刚强和柔和,分为刚健和柔婉;
⑶组——由于话里辞藻的多少,分为平淡和绚烂;
⑷组——由于检点功夫的多少,分为谨严和疏放。
陈望道认为,简约和繁丰、刚健和柔婉、平淡和绚烂、谨严和疏放都是极端。其实风格并不一定是这两端上的东西,位于这两端中间的固然多,兼有这一组、二组、三组以上的风格也不少,例如简约而兼刚健,或简约兼刚健又兼平淡,如此类推,可以变化无穷。陈望道的风格分类法曾受到叶圣陶等人的好评,认为“这是今人的见解胜于古人处”,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仍有局限之处,因为他更多的是从“语文”的角度着眼。有鉴于此,又出现了各种分类方式。如童庆炳在《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中根据八卦的模式把文学风格分为八组十六种:⑴简洁——丰赡;⑵平淡——绚丽;⑶刚健——柔婉;⑷潇洒——谨严;⑸雄浑——隽永;⑹典雅——荒诞;⑺清明——朦胧;⑻庄重——幽默。似更切合现代的风格审美实际,也有更大的包容性。由于文学风格形态的无限多样又无限生成,不可能找到一种最完善的分类法。对文学风格的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而且永远是相对的,它们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但大可不必胶柱鼓瑟,应该根据具体作品的审美特点灵活运用。正如小说家、理论家茅盾所说:“有的可以从全篇的韵味着眼,用苍劲、典雅、俊逸等等形容词概括其基本特点,有的则可以从布局、谋篇、炼字、炼句着眼,而或为谨严,或为逸宕,或为奇诡,等等不一。”
原载《文学概论书系》,王纪人著:第六编《文学风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