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一和论市 |
五月股市的风险和机会
一和家家
截止五一休市,2011年股市业已过去4个月。4个月,上证指数实现涨幅3.68%,最低见2661.45点,最高见3067.46点,振幅14.46%;深圳成指实现跌幅1.17%,最低见11377.34点,最高见13233.02点,振幅为14.89%;中小板综指跌9.86%,振幅16.21%;创业板指大跌19.77%,振幅23.05%。由此可见,2011年前4个月大盘指数维持相对强势,而过去一年走出局部行情的小盘指数则开始双双走低。
行业板块方面,前4个月50个行业板块中,24个板块表现为上涨,26个板块下跌。其中,水泥涨20.70%、电力涨15.11%、陶瓷涨12.53%、钢铁涨11.07%、纺织涨9.37%、地产涨8.16%、造纸涨7.73%、开发区涨7.19%、物资外贸涨6.52%、化纤涨6.44%位居涨幅榜前十名,金融、煤炭涨5%左右;印刷包装跌12.57%、电气设备跌12.04%、电子信息跌11.70%、电子器件跌10.40%、其他类三跌10.30%、环保跌9.98%、仪器仪表跌9.9%、医疗器械跌9.70%、传媒娱乐跌8.07%、食品跌7.09%位居跌幅榜前十名,机械、电器、农林牧渔、生物制药板块跌5%左右紧随其后,有色金属、酿酒板块微跌1%之内。
个股方面,沪深两市总计2120家股票中,前4个月874家股票表现为上涨、1230家股票表现为下跌,分别占比41.23%和58.02%。其中,640家股票涨幅超过5%、458家涨幅超过10%、314家涨幅超过15%、226家涨幅超过20%、122家涨幅超过30%、73家涨幅超过40%、39家涨幅超过50%,分别占比30.19%、21.60%、14.81%、10.66%、5.75%、3.44%和1.84%,银鸽投资、西藏发展、三爱富等7家股票涨幅翻番,迪康药业涨151.28%、ST中源涨146.06%、*ST黑化涨120.15%位居涨幅榜前三名;977家股票跌幅超过5%、723家跌幅超过10%、484家跌幅超过15%、295家跌幅超过20%、67家跌幅超过30%、9家跌幅超过40%,分别占比46.09%、34.10%、22.83%、13.92%、3.16%和0.42%,创业板、中小板股票荃银高科、国民技术、海普瑞、汉王科技以40%左右的跌幅囊括了跌幅榜前十名,康芝药业跌48.96%成为第一熊股。→点击进入:免费诊股坊
从上面统计数据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种结论:2011年前4个月大盘指数涨跌互现,上证指数略强于深证成指,沪强深弱特征明显,小盘指数呈现单边下跌的趋势;行业板块涨跌各半,下跌板块略多于上涨板块,水泥板块表现出强者恒强的特征,电力、钢铁、纺织等牛市或升势行情中表现滞涨的行业板块表现抢眼,金融、地产、煤炭表现为弱反弹,电气设备和电子信息、电子器件、环保板块2010年强势过后开始走弱,机械、农业、医药、酿酒和有色金属板块则相对抗跌;个股涨跌呈四六开,市场亏钱效应明显——其中,盈利超过五年期定存利率的概率仅占30.19%,但亏损超过五年期定存利率的概率却高达46.09%;而盈亏超过10%、15%、20%的占比同样不对称,分别为21.60%:34.10%、14.81%:22.83%和10.66%:13.92%——也就是说,2011年前4个月做多A股,收益率超过五年期定存利率的可能性只有30%多一点,但亏损超过五年期定存利率的可能性却高达46%,而亏掉10%或20%本金的可能性也分别高达34%和23%左右。由此可见,过去的4个月尽管大盘指数呈现出虚假繁荣的假象,但做多A股亏钱却是大概率事件。
那么,接下来的2011年5月,市场会不会延续风险大于收益预期的颓势呢?答案是肯定的——2011年前4个月大盘指数温和走高、市场亏钱效应尚且非常明显,而在大盘指数紧跟小盘指数跌破60日均线以后,在楼市调控升温、资金面捉襟见肘、公募基金股票仓位非常之高的背景下,五月乃至于六月股市,只能会更加不乐观。甚至,我可以这样说:假如已经成为过去的2011年一季度没有赚到钱、4月股市没能及时逃顶,5月和6月要想赚钱不亚于蜀道之难。那么,五月股市的风险和少得可怜的赚钱机会又在哪里呢?
先说风险。市场风险将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趋势性风险、政策面利空、资金面日益显著的分流作用、低市盈率IPO扩容风险、金价和油价持续飙升带来的通胀压力、美国和日本信用评级降低的负面影响。
趋势性风险——如果说此前还只是2009年8月至今的大趋势不乐观的话,那么,五一前沪深股指“五连阴“跌破60日均线后,中短期趋势也变得非常糟糕。而从历史以来大盘指数出现“五连阴”走势的情况来看,“五连阴”之后大盘止跌回升的情况几乎没有——2010年12月20日大盘走出“五连阴”,反弹行情“一日游”之后再次走出“五连阴”,大盘最低见2661.45点;2009年8月10日大盘走出“五连阴”,一日反弹后大盘从3264点跌到了2639点,跌幅高达19.15%;2007年11月6日大盘走出“五连阴”,此后大盘从5530点……;2008年2月26日大盘走出“五连阴”,此后……;2008年6月17日大盘走出“十连阴”,此后大盘跌到了多少?当然,也有例外,譬如2009年2月27日大盘“五连阴”之后从2071点涨到了3478点,涨幅高达67.94%,并且上涨途中再没有出现“五连阴”;又譬如2010年7月1日大盘“五连阴”之后从2319点涨到了2702点、2010年9月21日大盘“六连阴”之后从2580点涨到了3186点。但值得提醒的是,这三次“五连阴”后大逆转,大盘指数均处在相对低位,而目前上证指数依然高达2900点,相比2580点也还有10%多的空间。
政策面风险——别以为政府真的心甘情愿每年破费大把大把的钞票用于千万套保障房建设,与其说保障房建设属于安居工程,不如将其称之为民心工程更妥帖。但如果商品房价格能够回落到普通老百姓能够全款购买的水平,我相信政府一定会很高兴——非但不用再破费大把大把的钞票,而且得到了民心。所以,楼市调控几无效果会让政府很恼火,后市不排除掐断地产商资金链逼迫其就范的可能性——2009年11月之后地产类上市公司再也无缘新股IPO、主营业务中含有房地产业务的准上市公司被拒之门外是一个明显的信号。而楼价不降、加息不止也必将会成为央行必然的选择。试问:假如地产商资金链断裂、房贷成本急剧上升,楼市泡沫还会继续膨胀吗?而一旦楼市出现拐点,地产股表现会如何?深成指表现会如何?值得引以为鉴的是2007年楼市火爆时保利地产、招商地产股价均一度高达百元,此后从紧的货币政策让这两家地产牛股跌到了多少?相信地球人都看得见。
资金面日益显著的分流作用——银行利率和市场赚钱效应成反比,银行利率越高,市场赚钱效应越低,亏钱效应越高。细心的博友可以回顾一下一年期定存利率高达4.14%时大盘点位是多少。此外,银行利率涨势喜人也对一级市场“打新”资金构成分流作用——新股破发倒逼IPO市盈率走低的同时,也会逼迫“打新”资金回归银行。而期望楼市炒作资金撤出楼市进入股市“抬轿”更是无异于痴人说梦。道理很简单,楼市求大于供,此类炒作资金迫于调控压力尚且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不会也不大可能进入供大于求的股市火中取粟。
低市盈率IPO扩容风险——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政策基调,所以,证监会发审委不会也不敢停下手中签批IPO融资和上市公司巨额再融资的那根大笔,除非证监会主席的权力无限大或者IPO这玩意足够廉价但实在卖不出去。而从新股中签率来看,尽管新股中签不亚于男人出去潇洒中标,尽管庞大集团刷新了华泰证券14.43%的中签率、达到历史以来的新高21.57%,但是就庞大集团14000万股的发行量和39.64倍的IPO市盈率来看,相比东方雨虹、川润股份、水晶光电2000万股左右的发行量、25倍上下的IPO市盈率而言,依然水分较大,IPO市盈率存在继续走低的可能性。且不说东方雨虹、水晶光电发行、上市时大盘指数运行在2380点-1802点区间。所以我说,低市盈率IPO并不意味着估值风险有所释放,相反,它意味着一级市场、二级市场风险加剧。
金价和油价持续飙升带来的通胀压力——如果说内生性通胀压力源于楼价持续上涨、物价持续走高、经济稳中有升的话,那么,输入型通胀压力则说明外围市场环境并不乐观,而通胀压力巨大则只会让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变形为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譬如2010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最终结果为信贷规模减少约25%左右。
美国和日本信用评级降低的负面影响——乍一看,美国和日本被标普调低信用评级像是一个闹剧,但其实不然,它说明全球经济增速并不乐观。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老大美国都已经“被调低”了,更何况第三世界的中国?而日本地震、半个日本国沦陷对全球经济、亚洲经济复苏的拖累作用目前还没有真正显现。我赞成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的说法《诱发全球新一轮金融危机可能性正在不断加大》——这是一位用脑子思考问题的美女,但说话声音很弱,所以不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然后说机会。五月股市迎来中长期抄底机会的可能性不大,但这不等于说没有超短线和短线博弈机会——假如五一节前的反弹能让权重的金融板块老实几天,市场就很可能出现再次佯攻3000点整数关的反弹机会,而跌幅较大的创业板、中小板股票下跌途中也存在弱反弹的可能性。但是毫无疑问,大小盘指数下跌途中参与抢反弹,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概率较大。
链接:点击进入“实盘分析”——每个交易日盘前交易信息解读、实盘直播、个股问答和博友互动均在这里进行;《证券情报》(点击下载)是一本由慧股时空网携手和讯网证券研究团、武汉大学证券研究所精心打造的高端证券投资内参类免费读物,是国内首类以“经济情报学”为研制基础的电子财经杂志,依托中国证券市场研究中心与和讯的支持,为股民提供最权威、最前沿、最实用的金融信息,并以不断创新为宗旨,鼎力打造“实时分析”和“一手资讯”为一体的分析平台。
二〇一一年五月一日一和居
郑重声明:本博仅为一和家家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参考。敬请博友一笑读之,且勿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