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一和看盘 |
信贷资金缘何流入股市
一和家家
从宏观调控政策的角度看,上半年的工作重点是保增长,下半年的工作重点是调结构,于是上半年信贷资金的流向引发热议。声音很大的一方认为:信贷资金没有真正流入实体经济,而是大量流入了股市楼市,结果是吹起了资产泡沫,埋下了恶性通胀隐患。这就提出问题了:宏观调控政策应该主导资金流向吗?流入股市楼市的资金都是错误的吗?
的确,信贷资金一般不会是以投资股市楼市的名义提出申请的,所以从银行信贷资金管理的规则看,流入股市楼市的资金是“违规资金”。而违规资金进入股市楼市必须从严查处。但是我们必须区分两类资金:一类是项目融资,有确定的目标,确定的时间和确定的投资主体;另一类是信用贷款,没有明确的投资方向,也没有规定的投资周期,只有确定的授信额度使用主体。如果所有的信贷资金都是前一类,信贷资金的管理和监管就必须主导投资方向,监管资金流向,这就是计划经济的信贷资金管理模式。
市场化的改革必然导致投资主体的分散化和投资决策的多元化。于是伴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和深化,信贷资金的流动也必然出现多样化的格局。特别是信用贷款,本身没有规定的投资方向,是资本的逐利本性主导资金的流向。短期信贷偏好流动性较高的投资品,长期信贷偏好升值预期较为确定的投资品,所以股市楼市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在这里我们看到,投资体制的集中与分散,信贷资金流向的单一性和多样化,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差别,而市场化的改革就是在制度上承认一个基本规律:资金的本性比人的决策更聪明。
2009年上半年,在政府刺激性政策的驱动下,银行信贷资金投放出现了创纪录的增长,高达7.37万亿。但是据计算,上半年流入股市楼市和土地购置的信贷资金,最多也就1.2万亿左右。是这笔信贷资金的流入导致了股价和楼价的暴涨吗?显然不是!不是信贷资金的流动推动股市楼市,而是股市楼市的机会吸引了信贷资金。
部分信贷资金在股市楼市和制造业投资之间选择,理性决策的依据是两利相权取其重;而资金拒绝流入制造业,原因只能是预期不明或产能过剩。我们不应该对资金的流向兴师问罪,而应透过现象看本质,进一步探索两种投资方向背后的盈利预期。
早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许多制造业企业就已经没有利润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激烈的价格战更是雪上加霜。产能过剩的危机绝不会通过扩大投资规模而有所缓解,而企业又只能以现有业务为由借新债还旧债,所以在获得新增银行信贷之后,不仅不会用于扩大生产规模,还会铤而走险,另辟蹊径,通过其他投资机会走出危机。
实体不实,虚拟不虚,股市楼市和土地购置能够吸引信贷资金铤而走险,深层次的原因是外向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如果我们把城市化视为扩大内需的主线,产业结构的调整就离不开城市化。股市楼市作为中国的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相比可以说是虚拟经济,但和城市服务业相比就不是虚拟经济了。
根据市场经济的“传统智慧”,如果信贷资金结群“违规”流向某个市场,就应该想一想,这是“定规”的人聪明?还是资金比人更聪明?(2009年09月02日《上海证券报》金岩石)
添足:金岩石教授为我们奉献了一篇好文章!这篇文章不独剖析了信贷资金的流向问题以及目前查处违规资金的搞笑性,而且它从侧面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信贷资金缘何会流入股市楼市?是股市、楼市目前的估值水平和发展前景更具吸引力还是此类信贷资金更具冒险精神?众所周知,趋利是流入股市、楼市资金的本质,但是因为信贷资金的时间限制不同于一般,所以这部分资金会更加注重资金的安全性和投机套利预期。正如金岩石教授所言,“两利相权取其重”是此类信贷资金理性决策的重要依据,权衡实体经济和股市、楼市等虚拟经济之后,它们选择了后者,这说明什么呢?这不刚好从资金的层面上诠释了目前市场的安全性以及投机收益预期吗?所以我说,尽管此类资金的撤离造成了八月股市快随下跌调整,但是从中长线来看,中国股市估值水平逐步抬高甚至溢价的上行趋势不会改变,而信贷资金亦或者违规资金撤离后也还会卷土重来,谁也无法改变资金趋利的本质,除非欧美经济体大幅改观,除非“关门”不贷。
公告:每周二和周五,一和家家均有重要文章在超级牛仔网《中证内参》(免费财经杂志电子版),请博友们各自收藏下载页面或在百度搜索《中证内参》,以备及时下载阅读。
二〇〇九年九月三日一和居
郑重声明:本博仅为一和家家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参考。敬请博友一笑读之,且勿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