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匦和它的发明者
(2019-09-24 20:48:07)
标签:
李新宇随笔文化 |
铜匦和它的发明者
载《今晚报》2019年9月22日
铜匦就是检举箱,起源于告密。中国的告密政治源远流长,但在早期,多是口头告密或书信告密,检举箱的正式登场,是武则天时代的事。
为了取代李唐而创建武周帝国,武则天真是操碎了心,使尽了招数。其中的重大举措有二: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大规模的告密运动;二是起用大批酷吏,通过罗织罪名、酷刑逼供而清除政治异己。据司马光的说法,武则天发动告密运动,是因为她的称帝事业遇到了反抗,于是“疑天下人多图己,又自以久专国事,且内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心不服,欲大诛杀以威之,乃盛开告密之门。”检举箱就是在这个背景上应运而生的。
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武后垂拱二年,有鱼保宗者,上书请置匦以受四方之书,乃铸铜匦四,涂以方色,列于朝堂。青匦曰‘延恩’,在东,告养人劝农之事者投之;丹匦曰‘招谏’,在南,论时政得失者投之;白匦曰‘申冤’,在西,陈抑屈者投之;黑匦曰‘通玄’,在北,告天文、秘谋者投之。”为了充分发挥铜匦的作用,武则天下令在京城广贴布告,并向州县发出通知介绍匦的用法,号召官员和百姓踊跃进言。为了鼓励告密,武则天命令各地官员优待告密者,即使是贩夫走卒也不得歧视,只要是进京告密,就必需好好招待和安排,以五品官的待遇送往京城。
于是,武则天时代的臣民升官发财多了一条路——进京告密。与之相伴随的,则是一批又一批的官员和皇族被消灭。通过告密,武则天清理了许多的敌人,为则天革命扫清了道路。铜匦在这个过程中立了大功。
铜匦的发明者是鱼保宗。《资治通鉴》中写作“鱼保家”,应该是笔误或刻印错误。鱼保宗因为发明铜匦而得到奖赏,一时颇为得意。但是好景不长,他自己就被举报了:有人告发他为起兵造反的徐敬业设计和制造兵器,参与叛乱。武则天接到举报,立即捕了他。负责审讯的索元礼,是靠告密发迹的。这是他上任后办的第一大案,所以立功心切。鱼保宗知道参与谋反是死罪,所以在审讯中死不承认。但他遇到的索元礼也是一个发明家,刚刚发明了一种刑具。那是一个装犯人的铁笼子,笼口朝上,铁圈正好套住头颅。用刑极简单,就是在头颅与铁圈之间加楔子。鱼保宗被放入笼中,一根木楔没加完,就老老实实认罪了,结果是被腰斩于市。
鱼保宗一面为武则天设计铜匦,一面帮徐敬业设计武器,足以证明这个人很聪明,却无是非、无善恶。后来则面对酷刑随口招供,结果让上千人蒙冤而死。所以,也就怪事不得后人对他多嘲笑而少同情。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轰轰烈烈的告密运动结束之后,铜匦并未退出历史舞台,而是被继承下来。改革是有的,比如开始是四个箱子,但在使用中现了不方便,所以合四个箱子为一体,在四面开门。《资治通鉴》中说:“其器共为一室,中有四隔,上各有窍,以受表疏,可入不可出。”说的就是改进之后的样子。再比如管理铜匦的官员“理匦使”和“知匦使”,也曾改称“献纳使”。到了宋朝雍熙元年,还曾把“匦”改称“检”,这或许就是“检举”一词的由来。
更值得一提的是,铜匦本来是多功能的,而后来的检举箱就把“广开言路”的功能丢掉了,只剩下一个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