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鲁迅相遇

(2018-12-09 19:51:18)
标签:

李新宇

散文

回忆录

分类: 散文

与鲁迅相遇

 李新宇

1974年,我开始系统阅读鲁迅的著作。事情的开始不过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得到了一本《鲁迅全集》的第一卷。它使我读之兴奋不已,爱不释手。

接着,我做了一件我自己认为非常漂亮的事:借用大队团支部的名义办了一个图书室。我不是共青团员,却因此而为团支部在公社争得了荣誉。而我自己的获益就是通过这个图书室而到图书馆去借书。首先要借的,就是《鲁迅全集》。

我已经忘记了自己是怎样走进图书馆的,总之是我自己,鬼使神差走进了益都县图书馆,不是去借阅处,而是去办公室,询问了图书馆的情况。接待我的是一位30多岁的女士,很热情,跟我聊了起来,问我读过什么书,现在正读什么书,还让我参观了图书馆那一排排的书架。当时的益都县图书馆有多少书?记得问过,而且记忆里留下了一个数字:十四万册。对图书馆来说,这当然不大,但对我来说,这太让人迷恋。我决意要成为这些书的拥有者。首先产生的梦想是成为这个图书馆的管理员,但我知道这不可能,因为那首先需要招工,然后需要安排,而我没有这种机会。于是我询问如何借阅这里的书。那位女士告诉我:很简单,如果你是某个单位的职工,凭工作证就可以办理借书证。我说我是农民,那位女士说真没想到。真感谢那位女士,不知道她今天在哪里,应该早已退休了,是她告诉我:你是农村的,那就不能办个人借书证,但你可以凭大队的介绍信办大队图书室的借书证。真是喜出望外,第二天我就办完了一切手续。从此之后,每隔十天半月,我就骑自行车跑一趟县城,用一只纸箱子带回3050本书。——最高的借阅量是50本。

我借阅过一些小说,也借阅过《大众哲学》、《袖珍神学》、《形式逻辑》等,但最大的受益是全面地读了鲁迅。按照图书馆的规定,《鲁迅全集》这样的书不能一套同时借走,而只能一次借一卷。一卷就一卷,无非多跑几次。

我开始阅读《鲁迅全集》,并且用毛笔或钢笔在本子上抄录其中的语录。真感谢大队的科学实验队,那么清静,没有重活儿,休息的时间比干活的时间多,还有三间屋子。记忆中我更多的时间是在守护配好的种子,这就使我有了更多的时间专心致志地读书。特别是下雨的时候,屋子外面是一片濛濛雨,名义上在看守杂交种,事实上却肯定没人偷,也没有动物损坏,一切都无须记挂。于是静静地读书,却照样拿着工分,那真是很幸运。

仔细想来,我在那样的年代里应该算是很幸运,占了不少便宜。包括那个所谓“青冢大队图书室”,其实没有几个人知道,除了团支部的三两个人到我那里拿过书,别的读者只有我一个。

在不短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一段一段地抄录鲁迅的话。凡是抄下来的,都与我想法相同,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我的想法,或者是我想说而说不出的。鲁迅的著作成了我的思想载体。在一个有光纸订成的本子上,我做成了一本《鲁迅语录》。它曾在几个朋友手头流传,但只有我自己知道,它是我自己思想的提纲。

回顾当年的情形,我能够认识到自己对鲁迅多有误读,对鲁迅的理解也非常浮浅。鲁迅之所以吸引了我,主要是他的反抗精神,他对黑暗势力不妥协的斗争,他决不甘心服从于任何权威的姿态,以及他对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分析和批判。有些篇章无法连续读下去,因为每读一段,都会有各种想法涌来,这就需要停下来想一想,记一记。有些话一经接触,便像砸进大脑的钉子,再也无法忘记。

我读鲁迅,是从小说开始的。印象最深的是《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读前者,感觉自己就是那个狂人,梧桐树下,月影斑驳,犬吠之声传来,似乎自己离狼子村不远。阴暗,恐怖,四周都是阴谋,时时处处都有危险。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它何时才不叫呢?吃人,是否也曾参与?是的,无论有意还是无意,面对被伤害的无辜,我何曾伸过援手?对“罪行”一无所知,却跟着高喊“打倒”和“砸烂”,是不是也算帮凶?如果我是帮凶,分得过一片肉吗……

读《阿Q正传》,发现身边多是阿Q,自己也是阿Q的弟兄,穷困潦倒于最底层,可悲可叹又可恨。德薄智弱,卑怯无能,却又死要面子,逞强好胜。现实中总是失败,精神上总是胜利。如果没有精神上的胜利,可怎么活下去呢?受了欺负总要寻求补偿,如何补偿?只有扑向更弱者。“在狼面前是羊,在羊面前是狼。”这是鲁迅在别处说的,却也适宜用来说明阿Q性格。土谷祠里的革命畅想,使人想到几千年的改朝换代。我似乎也是未庄人,因而由衷感谢假洋鬼子,革命之际约了秀才,而没有与阿Q“同去同去”。同时我也感谢鲁迅,及时让阿Q“大团圆”,使其不再有成功的机会。可是,阿Q真的“大团圆”了吗?这实在是个问题……后来上了大学,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才知道自己在看这部作品时的立场和倾向性都有问题,所以写作业时照抄书本,不涉及自己的真实看法。

鲁迅杂文令我震撼的首先是《灯下漫笔》。一系列结论扑面而来,似乎在大脑里爆炸:“所谓中国文明者,不过是一桌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不过是制作这桌筵宴的厨房!”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不过是两样时代:“一、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到中国来的外国人中,凡说中国坏话的,可以是朋友;凡赞美中国者,都应该受到诅咒,因为他一定是想吃中国人的肉……

直到今天,我仍然感激鲁迅,因为是他给了我有生以来最大的思想支持。今天的年轻人也许很难设想,当一种建立在自己人生体验基础上的思想受到压抑的时候,当各种想法得不到阳光照耀下的语言表达的时候,如果发现一些能够表达自己思想的现成语句,而且这语句并不犯忌,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兴奋!这一切,我从鲁迅那里得到过。是他促使我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现实、思考历史、思考人、思考自我和思想本身。我开始沾沾自喜地珍惜着那些仅仅属于自我而与当时流行观点不同的认识。那时候的我在思想上是自不量力的,没有多少思想,却时时感觉到思想的危险,每一种发现带给我的都是兴奋与恐惧相混合的感受。所以,我喜欢思想,也害怕思想。是鲁迅把我从恐惧中部分地解救了出来。读别的书,我也曾感觉到自己与书作者的某些共鸣,但这种共鸣常常只能深深埋葬。读鲁迅的著作,得到的却是前所未有的舒畅。因为作为抽象存在的鲁迅是被认可的,而且是现代圣人,他的思想却与我的想法如此贴近!面对鲁迅,我找到了自己的声音,不再彻底地处于孤独中。不仅如此,他还给了我自信,使我暗地里对自己的思想感到理直气壮。

读鲁迅著作的感觉之所以特别好,还在于可以公开阅读它。我再也不必像地下党一样读书,而是公开地摆在枕头旁边,或者把它带到实验队的屋子里,而且可以高声朗读,而不必害怕让人听到。科学实验队是我怀念的一个地方。在那里,我学会了玉米、高粱的杂交制种,然而,更大的收获是读了鲁迅的著作。1976年夏天,我离开村子去仁河水库工地,也正在那个时候,我读完了除日记和书信之外的全部鲁迅作品。我一直在想,在那样一个年代,能够有机会阅读鲁迅,是我不幸中的幸运。

今天回忆这些往事,我想起一件也许至今未必了结的事。我深深感谢益都县图书馆的老师们给予我的帮助,但是,我的图书室的结局相当不好。在我离开村子到水库工地的时候,我没有权力停止那个本来就不属于我的图书室,甚至没有权力把全部图书清理退还。我只能按照大队的意见把图书室移交给团支部。从此之后,我就没有再到图书馆去过。可是,当我在水库工地工作的时候,知道了工地也有一个临时图书室。我曾找指挥部政工组一个很有才华的朋友王兆来,请他顺便给我借一卷鲁迅译文集,我想重读《桃色的云》。结果,王兆来回来告诉我:图书馆的人说你手中还有一卷没有还,所以不能借。我立即写信让大队团支部的负责人前去归还,但几个月过去了,王兆来再去借,得到的回答却仍然是没有归还。

再后来,我从工地上了大学。几十年过去了,我不知道以我的名字借阅的图书最终是否清还。也许,那个图书室在我离开之后就没有再去还过书,也没有借过书。我想,如果那笔欠账仍在,是应该由我赔偿的。故乡青州的图书馆待我不薄,我对当年在那里工作的老师们充满敬意。最让我感激的,是他们帮助我及时地走近了鲁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