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视觉传达顾群业绘画符号视觉传播 |
分类: 网络传媒与视觉传达 |

图像符号化——替代与交流阶段
用画图的方式进行交流,与最初依靠身体的本能进行交流已经是一种进步,因为这里面已经有了替代的智慧。在这种非技术性——不制造另外的工具或者载体将意义外延的阶段,意义依旧由人直接创造和表达,数量有限,传播范围也有限。在此基础上,替代的原则也许同样导致了口头语言、文字语言的创造。中国造字之六艺说,可以为证。
二是绘画艺术的发展。摹仿在相似性方面体现出模仿者技艺的差别,绘画便会走到追求技艺上。技艺在创作过程是保持差异和水平高下的。本文思考的是第一种后果。
从传播交流的演变来看这些图像类符号,我们很容易列举其局限:A)只能表达简单的意义,无法表达抽象的概念。B)这些符号无法在更大的群体间进行传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C)这些用于传播信息的图像其准确性更是因人而宜。想像一下一则新闻消息如果用图画表示会是什么样子。图画很难对一个完整的事件产生一目了然其意义。D)图像符号过于复杂又表达不清楚意义。
在列举图像符号的上述局限后,语言(口头与文字)的发明轻而易举地把图像符号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因此,口头言语、书写文字成了人类在传播交流史上的两大成就。书写使口头的话语得以长期留存,使人们保留住最有意义的、符号成篇的信息,也保证了社会需要长期存在的信息流传下去。
前一篇:对视觉传播过程的试描述(一)
后一篇:对视觉传播过程的试描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