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都市中的死亡:个人的荒谬和尴尬(二)

(2006-12-12 15:52:22)
分类: 东张西望

三、格式化的文明

电影中最有意思的是殡仪馆可以代理操办后事,这似乎给敬大爷带来了一线希望。保证他的准备能够得到确实执行,让自己为自己准备后事的行为看上去合理了许多。可是,奉着尊重死亡,尊重死者的原则,殡仪馆所提供的各项服务依然没有解决敬大爷的困难。规格化、标准化、程序化的服务,让死亡看上去像是例行公事,电话那头机械的同时也是热情洋溢的回答让敬大爷尴尬万分。一切看似细致的安排,车辆,鲜花和塑料花的选择,告别室的规格,等等所能想到的内容无一例外的安排在内,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敬大爷如此尴尬,又失望呢?

回到最原始的关于死亡的仪式,我们了解死亡对于人的重大意义。在一系列宗教人类学研究中可以看到,死亡是早期人类最重要的仪式。仪式的根本在于意义感。

“这种意义感,恰恰正是仪式所能赋予的最大利益所在,这是所有仪式的终极功能,既赋予人生以不同于动物生存的更深刻的意义。这种意义感将生活提升,使生活摆脱了厌烦、无思想和绝望,仪式制造了充满价值但却是最令人难受的经历,同时赋予一个人的所有行为以某种荣耀,无论这些食物多么琐碎,他们也毫不在乎。”[i]

“……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个人离开一种确定的位置而转入另一种同样确定的位置。”[ii]

 

死亡对仪式的需要,不仅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也是赋予去过去所有生活意义的根本;同时在死亡的仪式中重要的内容不仅是缅怀,还有消除恐惧,对于活着的人来说用怀念来替代对死亡的恐惧是有必要的;而对于死者而言,仪式将死亡转换成一个通道,借此死者将到达另一个世界——在电影里被敬大爷和老伙伴们说到的“回去”就隐含着这样的意味——那个世界也必须和这个世界一样确然不疑。

显然,殡仪馆的服务远远没有提供关于死亡最为重要的内容:对过去生活价值的肯定和对将来所到之处的确定。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这个片断。

“不要紧,情况是这样,尊重死亡,维护生命的尊严是我们工作的最高宗旨。我可以详细的向您介绍一下具体的步骤和条件。首先,我们需要临终者的身份证明,联系方式,子女或者亲友的委托书,以及必备的服装、遗像,五百字的生平简介。接送遗体的车辆有四种规格,遗体告别分一室、二室、三室一直到七室,共五种规格。花圈有一次性的。也可以租用,相对便宜些。遗体摆放鲜花或者塑料花,任凭挑选。生平简介可以显示在大型电子显示屏上。我们有仪仗队吹奏哀乐,有四人的,八人的和十二人的,可供挑选。这一切确定之后,先要付百分之三十费用作为定金,然后签署正式合同……”[iii]

这一段介绍殡仪馆服务的内容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城市生活的一个缩影,它的确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同时更显示了它方便快捷简单的工业化原则。但是它惟独忽略了人的情感和意义的需要——这恰恰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所需要的。都市文明将人的个体化推向极致的同时,必然忽略某一个人所必需的完全独特的情感和意义。在这一段说明中,我们看不到任何独特性,反而看出了标准化生产复制的特点,殡仪馆的服务不但具有标准化的特点,同时可以大量复制,这便是后工业时代的基本特征,不但说明了这个看上去人性化个性化的都市文明的出身,也看到了它所大力宣扬的个性化的另一面即“格式化”。

都市的文明就是独特性与趋同性的结合,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相似,我们的灵魂却越来越独特;令人尴尬的是那些独特的灵魂在物质生活包括文化的和精神领域的生活中被毫无却别地对待。

“一种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流行,这是技术进步的标志。说实在的,下述情况是再合理不过的了:个性在社会必须的但却令人厌烦的机械化劳动过程中受到压抑;个体企业集中为更有效、生产效率更高的大公司;对设备不平衡的经济单位间的自由竞争加以调节;消减对组织国际资源起阻碍作用的各种特权和国家主权。这种技术秩序还包含着政治上和知识上的协调,这是一种可悲而又有前途的发展”[iv]

“……在这一社会中,生产装备趋于变成极权性的,它不仅决定着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和态度,而且还决定着个人的需要和愿望。因为,它消除了私人与公众之间、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对立”[v]

最重要的是人的情感、态度、以至于对生活意义的寻求在个性化的呐喊声中最大限度的被同化,事实上,这种同化被普遍接受,为什么敬大爷独独为此而感到尴尬?

这个国家其实已经很多年没有创造过老人穿的衣服,何止衣服,连老人的生活方式都几乎消失了,他们似乎只是一群守着电视机前瞌睡的怪物。在这个国家,你要正常积极地生活,你就必须或轻或重的过一种年轻人的生活。衰老、没落、孤家寡人、老气、陈旧作为一种自然状态,在经历上世纪六十年代青年主导的摧毁古老中国的革命后,已经成为根深蒂固的贬义词。……在普遍崇拜青春畏惧衰老的文化风气影响下,……真令人觉得“老”在这个国家简直就是耻辱。虽然在广大中国生活世界里,也有无数的老人就像古代的老人那样安静地呆着,守旧、但他们那种“没落”“静止”“陈旧”“一潭死水”“无用”的生活被文化视为不正常,主流文化不尊重人生的秋天状态,不为“秋天”提供安身之地。文化只崇拜朝气蓬勃的“春天”。在我们时代的“唯新”文化中,……老人们也许并不舒服,但他们无可奈何,这个国家的方向是“日日新”,没有人会尊重落日下的生活世界。[vi]

这大概能够解释敬大爷的尴尬。电影没有忽略在那些老墙上巨大的“拆”字,影片中敬大爷去纠正那个字,幽默地抗议了那种对陈旧和衰老的轻蔑。然而无论如何,那慢了5分钟的钟迟早要被拆掉,敬大爷的后事也必然整齐划一的发生然后结束。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愿望恐怕在不会被提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