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MSN搬家 |
经常看到在地铁中或者天桥上的乞讨者,要么是衣衫褴褛的老人,带着一副欲哭无泪的悲惨表情,要么是残疾人,毫不遮拦的展现与常人不同的肢体特征,乞讨者都在通过博取人的同情来谋生,给钱的人被称之为“施舍”。但也有人认为现在的乞讨者的职业化特征太浓,认为他们并非真正需要帮助,而无非是构造可怜相的骗局而已,施舍行为可能就是意味着上当。
施舍的定义应该是无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而进行金钱或者相关物质的给付行为。由于没有法定的义务,社会对于这种额外的付出多归为善意之举而予相对积极的评价。类似的还有古代帝王或者王侯将相设粥棚“舍粥济民”行为,以及当代中国的希望工程等慈善捐赠活动等等。
另外不能不提及的就是近代中国对于雷锋精神的宣传,儿时总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因为他时刻想着人民的利益,生平就喜欢的事情就是助人为乐。其实助人为乐和无私奉献是存在逻辑上的矛盾的,怎么能够把助人为乐定义成为无私之举呢?因为既然能够在助人的过程中得到快乐,那么助人的过程也就是谋求个体快乐的过程,是一个寻欢作乐的过程,不过以帮助别人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所以助人为乐不是无私的表现,要是一个人“助人为痛苦”但还能够帮助别人,才是真正“陶冶了自己”而成为无私的典范。
有时候人的行为或者社会现象看起来是单向的,只有付出而没有回报,其实仔细盘算起来却远不是那么回事。像上面提及的乞丐和施舍者的关系,施舍行为存在的基础就是施舍者在施舍同时获取行善的满足。从这个角度而言,乞讨者也是施舍者,他施舍的是一个让你施舍的机会。古代帝王将相通过“舍粥济民”舍出的是几盆清汤米粥,换来的是地主阶级与农民矛盾的短暂缓和,道理都大同小异。
我想,人的行为多数经过理性思维后进行的,但凡智商正常的人,所有的付出潜意识都会有换取回报需求,尽管需求的表现形式可能是非经济范畴,任何的社会行为基本都可以用“交易”二字囊括。“报酬与对价”英文是“consideration”,它的同根动词“considerate”却是“理性思考”的意思,理性思考后就要谋求对价与报酬,对于这点的思考,英国佬倒是出人意料地明白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