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意味着年龄的增加和归乡团圆,不觉中已是人生的第二十九个春节。按照家乡的年龄计算方法,被人询问起年龄的时候无论怎么不情愿,唇齿间都要蹦出"三十"两个字了。在北京一般都用出生年份来阐述自己的年龄,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出生年份会直观的体现出年龄的大小不会引起歧义,避免因各地年龄计算方式不同带来的不便;另外就是出生年份不会每年都跟着变化,记起来方便一劳永逸。这样的话倒养成了自己的一个习惯,就是有时候突然回家被人问起年龄来需要迟疑下,要稍微习惯下计算下自己的周岁然后在换算成虚岁。经常会引起别人的诧异,估计要么怀疑我的智商有问题说不利索年龄,要么就是怀疑我的诚信,认为我有刻意隐瞒年龄的嫌疑。所以这几天要心理对于家乡年龄计算方式作下温习,嘴里持续的轻声说:"哦,我今年三十了!"
过年也意味着团圆。我相对较为恋家,每年春节都铁打不动的要回家,我清楚北京是我工作的地方,有我的居所但是不能称为是我的家。因为家的含义并非单单"house"的物理含义,而更应该是"family"的精神概念。在外面时间久了就会有漂泊的感觉,记得非典那年我从福建作飞机回家,空姐要求登记家庭住址时候我有些茫然。我离开家乡快十年了,在北京租房子住,户口还在北京郊县法院的集体户上。我确实有些犯难,填海城某村吧,离开已经太过久远,是不是应该是我的籍贯更为合适;登记我现在的住址吧,那是我租的房子我也不知道确切的门牌号码,再说和家庭也确实扯不上关系;登记户籍所在地吧,那仅仅是一个单位况且我已经离开。空姐看我面有难色在迟疑,稍感到纳闷然后对我说,要不填你现在的单位地址吧。我才意识到其实就是随便一填不用过分计较,我笑着完成了任务望着窗外的白云,混了这么多年了把家都混没了。现在想想其实还是应该填写海城某村,除了那里哪都不是我的家。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古人亦云"男儿志在四方",看来古人也不甚厚道,左右都给说到了,不过倒是能给人以自我辩解安慰的机会。
曾记得初中的时候学校要求我们住校,其实学校离家里最多也就几公里,但是老爸还是有些舍不得,总是喃喃自语说我只能每个星期才能回家一次。后来也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因为别的小孩多数都住校,我也不能例外。后来高中一个月回家一次,到了大学半年回家才能回去,逐渐拉大的返乡时间距离考验这老爸对我的想念。记得大学第一个学期回家的时候,老爸见到我不停的嘿嘿笑,说原本以为半年不见会有很多话跟我说,但是见面了却不知道说什么才好,那时候我好像也和老爸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我还记得半夜我睡得朦胧中,老爸手伸进我的被窝摸我看我身上胖了没有,粗糙的大手都把我磨醒了,被我发现后有些不好意思的望着我,还是那招牌式嘿嘿的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