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瞎弄”是走不远的——与学生谈当代艺术创作(五)

(2009-11-21 01:39:22)
标签:

复旦

教学

当代艺术

作品创作

文化

分类: 当代艺术教学

综合绘画研究(教学材料)

复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07绘画专业

 

沙区某大学宿舍楼下的垃圾
 

“瞎弄”是走不远的

与学生谈当代艺术创作(五)

 

Art-Ba-ba里有人非常善意地批评我的教学:“老金太强调效果、目的,忽略了艺术中的体验,自我行走,无目的的瞎弄。而且把学生放入艺术史中进行评判,这是很残酷和很不负责任的。他们没受过系统思考和操作,只会导致学生短视和急功近利。”这个批评是严重的,不但我要警觉,同学们也要引起警觉。但就我个人来说,我是反对用艺术史的思路来思考作品的,由于大家也没有太多艺术史的知识背景,我自然也就很难用艺术史的“标准”来评判学生的想法。我承认课堂的现实的残酷的,但我没有把学生作为我思考“作品”的材料,我没有把教学视为作品,所以我为此是坦然的。但这位朋友批评我“很不负责任”,这话就有点“不负责任”,因为这话并不是这位朋友说了算。艺术中的体验是重要的,自我行走更为重要,这在我的教学中是被看重的。我的文字里到处都涵盖着这种“看重”的良苦用心。“无目的的瞎弄”某种程度来说也没有错,但艺术毕竟不是“无目的的瞎弄”,毕竟不到“瞎弄”为止。故此,现场教学、思维训练才显得不可跨越。

学生是否在我的课程中最终会导致“短视和急功近利”,这我不能保证,但我会把这样的可能放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来直面的。不过这里我还是要感谢Art-Ba-ba里的这位朋友——你善意的提醒,这个提醒不仅仅是给我的,也是给有心于当代艺术教学的其他同仁的。

现在把话回到我们的课堂现场。

严青要对他四年大学生活以一个告别,因为他断定自己以后不可能以艺术为职业。所以他决定为自己的大学时段设置一个“灵堂”,自己在这个灵堂里进行祭拜,并仪式性地烧掉大学四年里所使用过的全部书本。这已经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方案了。这个方案显然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反思与批判,同时是启开他未来人生道路的一个起点。我想严青的这个方案,在班上大家都有同感,觉得严青找到了一个了却自己“郁闷”的方式,而且是作品化的。为什么严青的这个方案能够成立?原因是关于大学生涯,严青是有话可说的。严青要表达,这个表达就可以用艺术的思维来推进。当然,我们也可以来“瞎弄”这个想法,学生烧书发泄的情况是普遍的,但瞎弄的底子是情绪,情绪的底子是抱怨的心理,它是没有经过思想过滤的。我这里并不是说严青的方案就是个“好方案”,我们能说的是,严青对“情绪”或是“抱怨的心理”有所转换,同一个“烧”的行为,带出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引出的问题也是不同的。这是我们掂量、考究“情绪”以及“对情绪转换”所带来的不同体验。“瞎弄”也有歪打正着的时候,自然也有蒙对的可能,但这是捡便宜捡来的。我们需要一些学理,需要一些理路上的东西,这能够让我们的行走远一些。

班上大多数同学最为棘手的问题是,那种隐隐约约的意识怎样与作品挂钩,怎样施展开来与深入下去?我举严青的这个例子,是让我们知道我们隐隐约约的意识究竟有多大程度上具备推进的可能,这还是要在思考中有所了然的。

有时隐隐约约的意识是从意象上体现出来的,一些同学在讨论中说起梦的“意象”。许多个意象就像有许多个词一样,而这些词的组合与串联需要一定的语法,否则意义的呈现就将出现紊乱。“无意义”的组合与串联本身也是语法,说上一万句无意义的话,并且还的确能串联出一篇文章,这是不易的事情,只有语法的嵌入才能完成这样的文章,这绝对不是瞎弄瞎蒙就能完成的。这就是难度。北岛说:“绿色的阳光穿过了树叶”。这并不是随便组合的句子,这在当年断然是有所指的。朦胧派或“今天派”诗歌,它在当年有着自我启蒙与自我觉醒的反叛意识,有着它自身的语法特质。故而,我们即便有意象,我们缺少了自身的语法特质,我们就只能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我们就只能把自己的意象复归到别人的意象里面去。这是残酷的,也是眼前不能不去直面的。

尤婷婷的思维在我看来是比较艺术家气质的。她新出的方案是“给自己留下一个终身难忘的记忆”,或者可以说是“去实施一件难以忘怀的事”。她计划与同学某某飞到菲律宾,去实施一个比较“危险”的举动,让随去的同学为她拍一张照片,并在展览中展出这张照片。当问到为什么要去菲律宾拍摄,尤婷婷的回答是:菲律宾这个词的发音非常优美,也非常奇特。这是个意象,是想象性的。因为尤婷婷并没有去过菲律宾,她的意象选择了这个陌生而诱人的地方。考虑到费用的问题,最后也许就在上海附近实施。比如用1000元的费用,在地图上找到一个在发音上同样诱人的陌生之地——浙江或安徽的某地,同样是邀请某同学陪同并记录她的行为。那么,这个“危险”的举动是什么呢?尤婷婷实际上做的是类似于“过程艺术”的作品,行走、体验与冥想在让她接近这个举动。所以,这件作品中的“距离”是重要的元素。距离给思想以时间,距离给“举动”以心理体验。我们可以设想,当她带了某个“危险”的举动到达了目的地,这个陌生之地唤起了她其他的想象,她预设的一切似乎并不起作用,这个时候,她预设的心理并没有完全消失,对“危险”举动的设计则重新开始。这里,我们暂且不管最终尤婷婷是如何确定具体实施方案的,我想其中的“精彩”自会在体验中凸现。

在严青与尤婷婷的方案中,我们显然感受到了他们思路的迥异。我们被这两个方案所吸引的是什么?因为我们能够进入到方案的内部,我们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并有一种欲望,想看到作品最终的实施效果。

严青是从自身已有的体验有感而发,尤婷婷是设计了一个没有体验过的结构,并身体力行地在其中去要某种“危险”。一个是对已经书写过的心灵去进行转述;一个是想在心灵的白板上有意要去书写。一个是从感性走向理性;一个是从理性走向感性与理性的结合。这是不同的心灵需求,呈现出来的是两种不同的心灵感受途径。但在艺术思维上,在作品的最终表达上,在走向“真”的诉求上,这似乎又是殊途同归的。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工具,它是用来打造我们的初始念头、点子或闪念的。艺术思维变化多端于“无法”之中,但它终究是与我们的“要”而胶着着。你太有序,它会让你无序一些;你太理性,它会让你感性一些;你太一根筋,它会让你无厘头一些;你太随意,它会让你观念一些;你太学生气,它会让你江湖一些;你太现实,它会让你下一步的路难走一些;你太矫情,它会让你尴尬一些……当人的思维胶着在一种状态里,或者胶着在一种关系里,我们的想法就开始了某种锤炼。

 

相关帖子:

开课要说的话——与学生谈当代艺术创作(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12e3100100g4r7.html

要什么?怎样要?——与学生谈当代艺术创作(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12e3100100g5a9.html

在思维训练中“热身”——与学生谈当代艺术创作(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12e3100100g6cv.html

我们要视“不老实”为一种进步——与学生谈创作(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12e3100100g7nv.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