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复旦教学当代艺术作品创作文化 |
分类: 当代艺术教学 |
http://x.limgs.cn/xkimgs/2009306074248178.jpg
以色列海豚迎娶英国百万富翁新娘
http://x.limgs.cn/xkimgs/2009306074248292.jpg
婚礼现场图
综合绘画研究(教学材料)
复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07绘画专业
文//金锋
在思维训练中“热身”
与学生谈当代艺术创作(三)
一周(十六课时)时间过去了,我们的“热身运动”好像还看不到什么效果。我们的对话有点冷场与憋气。实际上,这样的情形我每次上课都是雷同的。有同学匿名在我的博客上留言:“开场的状况似乎处于一种守势,在我看来同学是有话要说的,但又一下子不习惯那种有话大家说的环境,都藏着,或许是误以为以往上课的那种一贯性而导致的局面。”是啊!同学们在“守势”,而我需要的是耐心与等待。这样的情况是正常的。因为大家的脑子里还没有什么东西能直接拿出来对话,如此我的话语就反衬得比较强势甚至于“霸道”了。我们的对话实际上有点“思维训练”的味儿,所以感性的瞬间反应会有窘迫之感,这不打紧。但这里面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其实把一个想法或是一句话说妥帖了,说合适了,这实际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思维训练”的目的,就是用比较逻辑的方法,在感觉的上下左右给予一定的“规范与限制”,由于我们的“上下左右”鲜有依托,缺少积累,我们的思想无疑就局促了。但这位匿名的同学给了我其他的信息,“同学是有话要说的”,这使我觉得,我们已经在共同营造一个氛围了,在这个氛围中,我们在搭建着一些背景,我们的对话以及展开的教学会慢慢地依附在这个背景之中。
沈凌昊是08绘画班的,在我们这里旁听,并加入我们的讨论。大二的学生,能像沈凌昊的并不多。他不但勤于思考,而且已经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大致了解了。这个了解,其实就是我们的说话背景。所以,在班上,我与沈凌昊的对话,大都是在帮助大家了解一些艺术家以及他们的背景与作品。这既是在补课,也是在分析。我们把一些作品当做故事来说,这能让我们很快感受到为什么有些作品是“如其所是”的。沈凌昊在说他对“恐怖”感兴趣,并拿出了他关于这方面思考的方案。但我们最终的分析,他的作品并不是关于“恐怖”的,而是更加接近于“坚持”。分析有时一如辩难,我们在怀疑与否定中把思路往前推进。当然,在恐怖与坚持之间,沈凌昊的思维是有所联系的,他的问题是更多的把意念落实在“恐怖”上,而恰恰我们并没有感受到这所谓的“恐怖”。所以,一件作品,并不是艺术家始终站在作品跟前告诉观众,他其实是怎样想的,现实中,观众不会给艺术家这样的机会。在思考作品的过程中,艺术家其实是应该很自私的,就是想自己所想的,挑剔自己所挑剔的。至于观众的误读,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问题是,我们的想与挑剔,它是不是已经恰如其分适得其所了,这是重要的。
郁雯珠说,她只是有隐隐约约的自我意识,这个意识是关于无聊的。而无聊如何转变成作品方案呢?我们都有过无聊的感受,人之共有的无聊感并不是我们要直接来“复现”的。作品关涉了无聊,作品是艺术的,所以作品又不能到无聊为止。这就是说,日常的无聊我们用经验就能到达,我们在作品中就要规避掉日常经验。如此,我们怎样才能把所谓的无聊带到无聊的极致呢?或者说,我们能把无聊发展到何处?这是一些基本思考。
在思维不常到的地方去索取无聊,在无聊这个用字的反面去体会无聊,甚至在我们恶心的经验中去窥探无聊,一些思路就是这样在闪烁着……
有人说:“无聊的本质与酷的本质一样,都是去中心化的。”这话是什么意思呢?也有人说:“无聊的本质就是消极、无奈、无意义,它使人意志消沉、无所事事,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消亡。”这话听起来似乎又没有什么新意,因为这是我们日常的经验能够体会到的。英国41岁女百万富翁嫁海豚算不算无聊?我们把“无聊”两字说上一千遍还是无聊吗?慵懒是在接近无聊还是无聊的发展?我们每天是否都有过不经意的无聊?……思想的游戏有时就是从一个小点开始,我们进入了,不一定能成功地走出来。但我们进去了,我们就开始了某种思维训练。
早期的观念艺术,有时看上去是为观念而观念的,它不一定指向意义,但在那个年代的艺术语境中是给人以启迪的。比如:
1、把一扇窗关上,把另一扇窗打开。(这是完全日常的举动,但又区别于日常那么一点点)
2、把一瓶啤酒倒到另一瓶空啤酒瓶中,再倒回来,如此往复。(这在体验上倒与无聊有关,但实际上艺术家考虑的是这个往复的动作所包含的观念含义)
3、伊夫克莱因从墙上飞身而下的动作。(对空气的体验)
4、波洛克的滴画。(人对画布的入侵)
……
我们可以不从观念来理解这些作品,但我们能感受到存在着一种艺术思维,它使得我们的日常行为发生了嬗变、篡改、变形与扭曲。所以如何在我们的常规思维中嵌入艺术思维,或者用所谓的艺术思维来思考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这样的工作是要经过训练的,一如在逻辑学中要做许多的逻辑习题一样。
当然,艺术不是逻辑学,所以我们还可以“无厘头”地去冥想。起初的思维训练,我们是可以把思维带到想象的任何地方,甚至于我们可以把常见的物设想到与此物无关的地步。我们在思维的游走中感受着陌生的图像或文字,哪怕这些图像与文字是如此地荒诞,如此“不靠谱”,但这的确是我们功课的起步。
自然,我们最终还是要给想象以意义的,要给“游走”以路线的,这是第二步或是第三步的事情了。
这里,艺术思维究竟是什么?我不做论定。
别人给你一个茶杯,你倒过来摆放,这是为了摆设还是为了去掉茶杯的日用功能呢?这可以去体味。
相关帖子:
开课要说的话——与学生谈当代艺术创作(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12e3100100g4r7.html
要什么?怎样要?——与学生谈当代艺术创作(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