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课要说的话——与学生谈当代艺术创作(一)

(2009-11-11 23:23:50)
标签:

开课

当代艺术

创作

文化

分类: 当代艺术教学

综合绘画研究(教学材料)

复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07绘画专业

//金锋

  

开课要说的话

与学生谈当代艺术创作(一)

 

上次给05绘画上的是“新媒体艺术”,这次给你们07绘画上的是“综合绘画研究”。上次的教学时间是一个月,这次教学时间为两个月。教学的科目叫法上已经很不一样了,但把我叫过来上课的目的还是一样的,本质上都是创作课,而且这样的创作都是与当代艺术有关的。那么当代艺术的创作与传统学院式的作品创作有很大的不同吗?应该说有很大的不同。其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不是在做形式主义的作品,我们要了然创作背后所涉及到的所谓学理,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而这个“所以然”才是我们教学中要去研究的东西。这个我们会慢慢展开来谈。

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企图还要加进来一些东西,是关于“人”与“人性”的一些问题。我说这是企图,在于我不一定能实践好我的这个想法。我觉得我们学艺术,艺术究竟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因为许多学生走上社会之后,他们不一定终身以艺术为职业的。许多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各奔东西,他们会觉得大学四年所给予他们的东西是非常单一的,不足以直面他们的人生。他们必须继续在社会上跌打滚爬煞费苦心甚至于夹着尾巴做人,许多功课是人到了社会上之后慢慢地感悟出来的。在中国“人学”有时就是“政治学”。人生最大的目的是什么?我想是要把人活通透了。我是企图把“人”与“人性”的一些学问带进我们的创作中来,这是有我个人的一种忧患。这样即便我们以后不做艺术家,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也还是对自己有所感悟的,我们也还是没有浪费我们的相处与交流。

两个月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始了一个新的启程,现在我们谁也不知道两个月之后的答卷是怎样的,但我想,只要我们把身心投入进来,我们定然是有所收获的。

我们所采用的是一种实验教学方式。所谓实验教学,我的理解是现场教学。我必须通过这教学现场来了解你们,同时我也敞开自己让你们了解。在我与你们之间,我们要展开一门课程,而这门课程不是完全由我说了算,也不是你们用习惯来应对课程。我们的教学自会出现一些大家都会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在我们的教学现场中生成出来的。我们不回避这些问题,我们的课程就启动了。这样说来,大家会有所明白。我不是用一厢情愿的教科书的方式让大家来按图索骥。我需要大家的身心都进入到这个现场中来,我们用“无知”来相碰撞,我们会在一个无形的思考场域中彼此相维系着。自然,我的工作在于了然你们的思维,以形成一些值得去探讨的话题。这是我在这里要跟大家说清楚的。

现在我们先说说这门课程。“综合绘画研究”,按照通常的理解,我们很容易把这门课的重点放在绘画材料的语言研究上,但“综合材料”这门课你们已经上过了,就材料语言继续去追究,在理论与实践上已经有许多范例了。在中国,上世纪九十年代,有过一个阶段的“材料风”。它源自于西方的波普艺术,特别是劳生伯格在北京的展览,引起了一大批艺术家对材料艺术的兴趣。当时塔皮埃斯、劳生伯格、贾思博·琼斯,还有后来大家都了解的大卫·沙尔、斯纳博、基弗尔、意大利三C等,他们都对中国材料艺术的发展起到过语言上的借鉴作用。为什么材料艺术没有在中国真正地发展下来,这是有具体原因的。大致说来,一是材料艺术更多与意象有关,它很难在观念上引起思想震撼;二是材料艺术很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太容易自说自话;三是,我们对材料的理解,容易停留在材料的材料性上,艺术家反被材料的彰翳所诱惑。我们翻开批评家对材料艺术的论说,除了用材料语言来阐释性地解读,很难有新的批评说辞。所以,作为一种语言研究,材料艺术反被各大艺术院校接受了,它作为绘画的延伸成为了绘画教学的一门课程。从材料艺术到综合绘画,我们能看到的是一种创作上的简单模式,以及思维上的某种局限性。当然,我们今天依然可以从美学与心理学的角度上给予材料艺术以许多解释,但毕竟我们的思想不可能产生出某种革命。有局限性的东西,我们总是容易上手的;有局限性的东西,我们是很容易找到许多“经典版本”的。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有所警觉。

那么,我们的课程还是叫做“综合绘画研究”,我想我们的重点是放在创作的思维开拓上,我们要对所谓的创作有所“研究”,这个研究是综合性的。我们不排除一些作品依然用“综合绘画”的形式,也不排除“材料艺术”依然通过语言研究呈现在作品之中,但我们进入创作的思考途径或许是别样的,至于别样到什么程度,我想我们课程的进展会给我们有所解答。

这里我们必须对“研究”做进一步的探讨。研究:①钻研;探求事物的性质、规律等;②考虑;商讨。研究的目的是要“有所得”。“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是研究之后的一种结果或是状态。研究是理性、科学与逻辑的,所以艺术中的研究有时是对我们感性的追问。在感性中,我们经常会用好像、也许、差不多这样的词;而理性恰恰要我们对这些不确定性做拷问与追究。对作品创作来说,感性与理想经常是交错在一起的。因为作品思考中的感性成分有时是非常可贵的,也是来自不易的。但真正的感性又是建立在理性上的感性,所以“研究”是作品背后的功夫或是日常功课。所以“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是层次上的不同,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探求的结果。

对当代艺术创作方式的研究是会成为一门学科的,一些学者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工作。比如王南溟的“批评性艺术”;吴味的“问题主义艺术”;邱志杰的“综合艺术”等等,他们研究的出发点虽然不一样,但他们都企图在建构,都企图在一个相对逻辑的体系中来探讨与分析。作品创作的方法论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老问题。我觉得不存在一个大家都必须去遵循的创作方法论,艺术的进步经常是对所谓方法的超越与批判。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倒是在创建工具的。我们现在也许需要一些基本的工具来展开我们的教学。我们需要的是一些什么工具呢?这些工具在哪里?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这门课程要去直面的。

我们现在虽然不知道课程的进展过程是怎样的,但我们有一个期待是已经在了,这就是我们通过两个月的教学与探讨,最后要做一个学生的作品创作展,这个展览将整体加入到明年的一个大展之中,是作为学生单元参与的。

我先说这些,我们既有压力,也有期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