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怀疑我们的理想主义?——余极印象

标签:
怀疑理想主义余极印象文化 |
分类: 人物印象 |
http://art-ba-ba.com/UpFile/UpAttachment/2009103183034793.JPG
余极个展海报
该不该怀疑我们的理想主义?
——余极印象
文//金锋
在我的印象中,余极这两年的日子是不大好过的。这个“不好过”也许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还是在作品的“转型”上。余极试图改变自己作为行为艺术家的惯常形象,而熟悉余极的朋友也大都希冀着余极的“转型”。似乎无论从内视反听而言,还是就思维僭越来说,余极都想给过去的自己以一个交代,并为以后的工作寻找到一个新的入口。余极今年一直蛰伏在成都,在准备他在上海比翼的个展。余极自己非常清楚,这个契机是非同寻常的。
10月31日,余极的个展《动物后背自己挠痒挠不到的地方》在上海比翼开幕。余极的个展是由五个似有联系又彼此独立的影像所构成,五个影像分别命名为熊掌、猫、鱼和熊掌、鱼,白色马。著名学者汪民安为余极个展写了前言。在汪民安的眼里,余极是一个颇有才气的艺术家。汪民安在余极的作品中看到了一种“庸俗的美学”。汪民安说:庸俗,就这样成为别扭的核心;而别扭,则构成庸俗的美学。我觉得就汪民安这两句话来说,则完全可以把这个前言扩展出一篇论文来,而这篇论文会越来越与余极无关。我这样说,是因为我在余极的作品中看到的倒是其他,这其他是在别扭与庸俗之外的。
我与余极相识算起来也超过十年了,我们在一起参加展览的次数也至少在十次以上。从朋友的角度来说,我与余极是颇为投缘的。也许余极知道我谈艺术比较固执,所以,一般来说,我与余极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聊得更多的是作品之外的人事。在我周围的一些朋友中,余极总的来说是比较懒散的,他并不是一个有了激情就会马上去躬行的艺术家。多年以前,余极主要以行为的方式思考作品,除了纯粹的表演以外,同时也一直以摄影、装置以及影像来呈现相关的思考,特别是近几年已鲜见他有行动的现场了,我们见到的大多还是他的摄影和装置。但在“归类”上,大家还是把余极看成是行为艺术家,甚至于把余极的行为看成是带有表演性质的。行为艺术大致是可以分为两类的,一类是带有观念或是逻辑结构的;一类是表现性的。而后者,往往会直接进入所谓的“观念摄影”,因为它已经近于“摆拍”了。我想余极对其中的枢机是谙熟的,同时对中国行为艺术的现状也是更加清晰的。余极为什么要急切地改变自己作为行为艺术家的形象,其个中原委,我猜测也许是有着他难以名状的隐痛的。
《动物后背自己挠痒挠不到的地方》——在余极的这个个展中,余极究竟是怎样直面自己的困惑的呢?
余极想最后彻底放弃行为艺术家这个身份,而恰恰余极在用影像来叙述观念的时候,其意象无不与行为有关。其实今天艺术家做影像作品,已经有个套路了,这个套路就是对行为的设计,以及对设计行为的重复。而有着多年行为经验的余极,他放弃不了的也依然是行为本身——几乎五个影像单元都是由行为衔接而成的。而且,这些行为或是表演与余极过去的作品比照起来,反而显得柔弱、无趣甚至草率了。我在余极的影像作品中不但没有看到他理想中的“转型”,反而感受到了余极的某种急切、焦虑与紧张。余极意想着一步到位,能够找到一个台阶,而实际上,这个台阶依然是不明确的。
在余极个展开幕后的当夜,上海和外地前来的艺术家以及其他一些朋友在茶坊与余极一起讨论他的作品(当时的现场可以说是非常严肃与学术的)。我当时说,余极是想“转型”的,结果他从一个“抢劫犯”转成了“盗窃犯”,转来转去还在同一个系统里,也就是说,他压根儿就没有转出来。做行为与做影像,不过是一个形式的选择问题,但我们为选择准备了什么?这中间需不需要对某种“隐痛”有所了断?我觉得有些问题是在根子上的,是观念的重新洗礼。所以,这里面不能不谈到我们曾经拥有的所谓“理想主义”。
我觉得在“理想主义”这个层面上,做事情总是相对容易的。因为理想主义是情结说了算。而情结这个东西是相对暧昧的,左一些或右一些,并不是逻辑在仲裁。这个时候,我们说要“转型”,其实这种“转型”是没有伤痛感的。因为这个“转型”依旧还是在理想的层面上,一如“抢劫犯”与“盗窃犯”还是在同一个系统之中。我觉得有时的“转型”,是理想与现实的胶着,这个现实并不是“现实主义”,而是自己的麻烦如何去直面,如何去拿出了断的方式来。假如这里面我们还在使用“暧昧”,我们规避的就是切身的麻烦。这样说来,现实就是有荆棘的。对荆棘的逃遁,惟一的办法还是回到理想层面,我们只能在空中楼阁里呆着。显然,我们也清楚,这个空中楼阁也不过是个“伪理想”,因为它不够高。真正的理想断然是在“高处不胜寒”的境地之中,在这个境界里才能用“道”来俯视尘世,但这又谈何容易呢?
所以余极的问题并不是作品的形式转换,而是对自己的“存在”究竟如何去追问。余极所守护着的理想主义,这在上世纪90年代是可以成为救命稻草的,但在今天,这个工具已经不够用了。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我想对于我与余极,甚至想“转型”的其他艺术家,都回避不了这个问题。
http://www.art-ba-ba.com/UpFile/UpAttachment/20091136199441.jpg
〈熊掌〉是裸体的熊熊戴着两个毛烘烘的熊掌手套,在空房间里做广播体操,房间里有时有人跟着他做操,有时有一堆人对他视而不见地在一旁聊天谈笑。
http://art-ba-ba.com/UpFile/UpAttachment/2009103184137587.JPG
录像猫中男主角开心的与众美女在玩游戏片段
http://art-ba-ba.com/UpFile/UpAttachment/2009103183407218.JPG
录像:熊掌和鱼//谁是熊掌谁是鱼?
http://www.art-ba-ba.com/UpFile/UpAttachment/20091135326218.jpg
《鱼》是男主人公熊熊跟着一位波涛汹涌的熟女进入其家中,他以几乎不存在的形式,观看该熟女弹琴、如厕、吹空调、上阳台乘凉、上床睡觉。女人对他视而不见,而他也从未接近过她。
http://www.art-ba-ba.com/UpFile/UpAttachment/20091134886989.jpg
《白色马》的画面是一个空旷无人的十字路口,裸体的熊熊面对镜头走来,穿上裤子;清纯美女面对镜头走来;白马驮着一只白色玩具熊远去;站在路中央,熊熊和美女(侧面对镜头)相对而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