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吴味先生《社会学:当代艺术的方法论》后的随想随说//转王冠博客

(2008-03-07 11:55:51)
标签:

吴味

王冠

科学

方法论

批评

当代艺术

文化

分类: 交流与访谈
 

    读吴味先生《社会学:当代艺术的方法论》后的随想随说

    //转王冠博客

    读罢之后,我有一点兴奋,一点怀疑,一点恐慌和一片焦虑。

    系统之中的学说总是有针对性的,这针对性是为了校正过去的错误,而过去的错误来自对一种学术与方法的极端化,而针对这种极端的往往是另一种极端。

    按照吴先生的说法,之后就没有艺术了,有的是科学与艺术的合而唯一,象艺术刚刚发生时的那样。这的确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似乎为混乱的当代艺术开启了一扇大门,旅顺了一些思路。“明确的意义”,作为一种方法扫清了那些混乱而又不知所云的艺术,缜密的“符号间的上下文关系”成为批判现实的手段有力的言说了艺术家的思想。在这种方法论指导下的作品必定是有理有据,有因有果,如果再加上一个敏感的问题,那么,一件绝对清楚、绝对有道理的艺术作品就产生了。

    这样的作品的背后必定要有一个充满科学逻辑的头脑和一肚子的学问(社会学)的支撑,并且还要有一双敏锐的双眼来发现深刻的社会问题。最后,将其有板有眼的转化成为艺术作品,并在作品之外进行精确到位的解释(吴先生很赞同解释作品)。在这样的方法论的支撑下而产生的作品当然是可以解释的。而且,在解释过了之后,必然会引起观者的赞同与笑容。因为,一切都是那么的有针对(社会问题)和有道理(图像间的合理的关系)。这时,艺术就自然的成为了社会学(科学)的附属品,唯一不同的就是那么一点点的感性(在绝对强大的理性的缝隙之下),在呈现“研究成果的时候”用的是感官的方式。

    艺术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里面有很多的东西或它里面什么也没有(因此,可以肆意的作为)。而其他的职业,无论怎么变化,目的都是明确的,甚至是“机械的”。因此,人们会来关注艺术,谈论他,看看他这当今有了怎样变化。但是,看过了吴先生的见解,我在为当代艺术在20多年的混乱之后终于找到了一种明确的方法论而感到一点踏实时,更多的是一种焦虑。简言之,即我担心这种艺术将走向枯燥(机械)。

    在当代艺术中,“问题”是绝对重要的,这“问题”包含的层面很多(而单纯社会问题只是其中之一,相信吴先生也不反对这点)。但吴先生反对的或摒弃的是“艺术本身的魅力”即它的“多义性”与“无尽的可能性”。或许先生觉得这对于马上说出观念(为了提示问题)来说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只是科学似的“稳、准、狠”。但是,这样一来,似乎就大大地缩小了艺术的功能,而留下的那一点功能又显得不如其他的学科(如社会科学或新闻媒体)那么直接和有用了。这时当代艺术必将会走向狭窄,极端,枯燥而最终成为其他学科的“小妾”,即失掉了自身的魅力指数,又不能有力的指向社会(与其它方式相比,如没有任何学术性的媒体、纪录片或充满说服力的文章)。

    毫无疑问,当代艺术应该是建立在“正义和良知”上的(吴先生语),而这种“正义”必定是以现代性的批判来完成的(理性精神)。这就要求艺术家要尽量的拥有各种知识、精力,并将其加以整合后返还给社会和艺术系统。但是,我觉得这还是不够的。因为——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他们应该是对立而又统一的。统一是因为希望世界变得美好,对立是因为科学应该尽可能的严谨(理),而艺术应该尽可能的“有意思”(文)。因为,只有这样二者才会充分的发挥自己的独特性,为这个世界。所以,作品的暧昧(在现代批判的理性之上)是很重要的。这需要掌握一种尺度,即在哪个点显现暧昧,玩过了即是高级的“玄学”或低级的“骗子”,二者都不好。能使作品既有艺术家的有针对的批判性思考,又有这种暧昧性的作品及是上乘之作,非常人所及。

    像“针”的作品直接,像“手”的作品既直接又间接,因为它在不同的场合可以变作不同的形状从而起到不同的作用,有层次有张力有厚度,或许更接近艺术的本质。

 

参考文章:

当代艺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吴味

http://person.artron.net/show_news.php?newid=32129&channelid=3

社会学:当代艺术的方法论 ——从《个展》的“问题作品”谈起

http://www.zhuor.com/bbs/archiver/?tid-221.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