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析几件作品——给学生的话(七)

(2008-02-26 10:06:14)
标签:

实验教学

作品分析

当代艺术

文化

分类: 当代艺术教学
 复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大三油画班创作课教学文稿
《给学生的话》系列
 
 
 

    分析几件作品

    ——给学生的话(七)

    这里,我想用几件作品来做个分析,看看这些作品的异同点及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做这个分析的目的,是试图告诉大家,我们自以为在纯形式上所做原创,其实这样的原创基本都是能找到出处的。我们没有必要在纯粹的形式上去耗费太多的精力。重要的是,我们所借用的形式,是否妥帖地合乎于你的思考。

    我想说的这些作品,虽然在观念与手段上看上去有很大的区别,但思路延伸开来,我们就能看到雷同之处,甚至于看到思路的源头。

 

分析几件作品——给学生的话(七)

张羽/指印(局部)/2007/宣纸/物质材料

 

    第一件作品是水墨实验艺术家张羽的作品。在水墨实验这个领域,张羽是元老了。水墨实验在当代艺术中一直是比较尴尬的,它试图在形式上有所突破,但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基本元素又不能在根本上舍弃。因为,你彻底舍弃了,那也就与中国画这个系统没有关系了。你又要在形式中求突破,又要在中国画这个系统中求传承,多年来,这个两难问题始终解决不了。张羽以为他在实验水墨上走得算是比较彻底的人了。他说他已经革了笔墨的命,他的作品已经不再用毛笔与墨了。他的作品是用他的“指印”把宣纸彻底覆盖,他认为这是比较彻底的水墨实验。批评家高名潞对他的作品有颇高的评介。高名潞说:

 

    张羽是多年来致力于“实验水墨”的重要艺术家。他的《指印》作品的特殊性在于,它被视作个人身份的物质体现。因此,它承载了社会关系和个人生命的双重涵义。他并没有把这种涵义用二元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采取了在纸面上极其随意地敲按指印的方式。由此可知,《指印》系列和佛教禅宗渊源颇深。指印的创作过程暗示了社会涵义只存在于个人经历中,这正符合了“冥想”的直觉神秘主义。事实上,在我谓之为“极多主义”的中国抽象派艺术家中,张羽是最重要的一位。

 

    我觉得高名潞的评介是有问题的。高名潞的评介有些言过其实,甚而有些不负责任。或者说,批评家的眼睛是过分地厉害了。因为,高名潞一看张羽的作品,就“由此可知,《指印》系列和佛教禅宗渊源颇深。”而我看到的不过就是一件作品,是有点带有无奈感而走了极端的作品。张羽只是选择了一种手段,而这个手段直接服务了形式,由于这个形式还在实验水墨中比照,所以高名潞可以穿凿附会地像个心理医生似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了。假如,我们就把《指印》看成是一件作品,并在当代艺术的这个语境中来谈论,这件作品可讨论的空间就不很大了。因为,这个形式对于当代艺术来说,是过分简单的。这个印迹指向功利的成分要大于对问题本身的探讨。我在天津与张羽也讨论过他的指印。我说,你的《指印》与宋冬的《水印》在观念上是一个系统的,但宋冬的《水印》让人去想的东西要多得多。

 

分析几件作品——给学生的话(七)

宋冬/《水印》/1996/西藏

 

    所以,我要说的第二件作品,是宋冬的《水印》。宋冬在1996年,在原木上刻了一方大印,上面就一个“水”字。他用这方印在西藏的拉萨河(可能有误,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里在水里盖章。如果,高名潞说张羽的作品有禅宗渊源,我倒觉得宋冬的这个行为更具有禅意。因为禅宗讲究的是“不立文字”,也就是说没有痕迹。宋冬的作品本来就看不到印痕,加上水的流动性,这个寓意我觉得是无须再多加笔墨了。而且在时段上,宋冬的作品要早出张羽近十年的时间。

 

分析几件作品——给学生的话(七)

波洛克/作画现场

 

    如果了解一点现代艺术史的话,我们会轻易看到,宋冬的这件作品其实还是属于波洛克开创出来的“行动绘画”的这个系统中的。我们今天很少再去谈及波洛克了,因为他的观念在今天已经不是个问题了。但波洛克“行动绘画”的意义与影响力还在逐渐渗透。因为人随意进出画布,人面对画布从被动转为主动,这对艺术家的作画方式来说,是一次非常彻底的革命。波洛克的作品又叫“滴画”,这种随意在画布上留下滴痕的做法,影响了之后的抽象绘画。波洛克在人、作品、行动与痕迹之间其实构成了一个观念系统,这个观念是用来解放绘画的。

    从波洛克的观念再来看张羽与宋冬的作品,张羽的作品属于波洛克系统,但没有超越波洛克;而宋冬在波洛克的系统中走得更加深远了。

 

分析几件作品——给学生的话(七)

马格勒斯/Untitled/2006

 

    我们再看一件泰瑞莎-马格勒斯的作品。马格勒斯是墨西哥艺术家。她的作品主要是探讨死亡并展示与死亡有关的她的思考。这件Untitled,马格勒斯是用洗过受害者尸体的污水从天花板渗出,滴到滚烫的装置表面上,发出强烈的如枪声般的声音后蒸发。或许我们看马格勒斯的作品,已经不会再想起波洛克了。但波洛克的“滴画”在马格勒斯这件作品中依然有着缩影,不过作品已经超越了“滴画”。因为,马格勒斯关注的问题以及呈现出的思考,都不是滴画这种形式所能涵盖的。

    这里,我把看似很不相关的几个艺术家的作品放在一起,我们隐隐能感受到作品之间的相联系的部分,但更为重要的,我是想指出这些作品在本质上的区别。许多人也经常说,我们的作品被西方人玩遍了,我们脱不开西方。假如我们仅是在形式上想这种问题,自然,我们没有什么可以继续去开创的。我们没有自己的思想,也自然只能在西方形式主义的圈圈里打转了。但我们在宋冬与马格勒斯的作品里看到了什么呢?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形式是为想法服务的。有厚实与成熟的思想在支撑,即便在形式上能找到它的源头,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