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大三油画班创作课教学文稿
《给学生的话》系列
说说创作中的麻烦与困境
——给学生的话(五)
作品为什么要有麻烦与困境呢?这似乎是一个颇费周折的疑问。人的功利目的都是走捷径的,这才合乎人性。你一定要把或许本来就是简单的事情往复杂里面想,有这个必要吗?再说,艺术是自我陶冶性情的工具,我觉得怎样合乎我的情理、涵咏我的心绪,我就应该怎么去做,我们没有必要把一件可能简单的事弄得自己焦头烂额被动不堪。对,这话没错!但正因为是“人性的”,“太人性的”!所以你不用艺术的方式也能达到。你能这样达到,别人也能在同样功利的背景下达到。但我们要探讨的是除了性情,还要比性情再多出一点的东西,而这个东西会是什么呢?有人说,当代艺术在今天是比较先进的文化,这个先进意味着什么?先进大概是意味着比我们眼前所固守着的某种东西要往前走一些的。历史总是这样,面对先进,我们要么躲避它,要么用它来推进自己。过去的艺术,我们可能更多是在“把玩”,在“把玩”中好像养育出了体内的某种文人情结。而当代艺术,我不完整地说,它至少在艺术与思想双重实验这一点上,要比传统的创作方式更具有挑战性,更为务实,也更加地不能让人消停。今天的艺术家,很想揽一些原本是思想家干的活,因为思想家的眼光总是要比艺术家来得更加宏观一些,想的东西也更加有所谓的“上下文”关系。文人情结有时靠不住的原因,是在于这个“情结”本身。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情结总是让人迷恋的东西,久而久之,人无疑是会自恋的。在我看来,文人情结与自我批判是相抵牾的。思想家与艺术家都谈境界,但艺术家的境界比较个人,相对比较精致与柔弱。而思想家必须为现世说话,所以他们才会有“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情”这样一种精神。这是一种责任在使然。
当我们面对艺术的态度改变了,自然作品的创作思路也就不同于过去。也可以这样理解,对于不断在改变与调整思路的你来说,过去的创作经验可能帮不上你太多的忙了。当然,你也可能有意用实验艺术来规避常规经验,因为这中间你的判断老在出错,而出错在给你新的刺激与想象,甚至于你对“出错”本身也感上了兴趣。无疑这样的感受与体验是恼人的,也是新鲜的。但这还不是我所说的创作中的麻烦与困境,我们探讨的要比这个形式主义的实验更要棘手一些。这就是要追问:我们的形式实验是用来干吗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一般来说,我们习惯作品完了以后给作品以一个说法,之前的思考都是感性的、粗线条的、轮廓性的,我们习惯把寄托放在作品完成之后的感受上,并认为这才是最为真实与完整的。但事实上,作品完成后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有自我糊弄、自我蒙混的嫌疑,这些说法大部分不是说给自己的,是给别人的,给外界的。所以,我们把作品完成后的叙述或者类似作品阐述这样的东西叫做“自圆其说”,而“自圆其说”有着很大程度上的虚伪性,漂亮的说辞在掩饰着作品实际上的空洞与贫薄。正因为这个缘故,我们才重新把作品动手之前的思考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在思考上,加重了对自己逼问甚至于拷问的分量:我究竟为什么要如此而为之?这是惟一的选择吗?我的思考真的在这种选择之中吗?难道这就是我的表达?这样的表达真的与我有关吗?是不是还有更加关键的点我没有触及到?我是不是过于放松了自己的思考?我真实吗?我在作品中吗?我究竟在跟什么对话?……在这连续的逼问中,你或许会变得被动、矛盾、无奈、尴尬、无知、身不由己、毫无依凭。但在这样的境遇中,你发现你的思想的踊动,你有些陌生的敏锐开始浮现,你不会轻易地去下个判断,你会在你平时思想不经意的地方稍加停留……所有这些,都是你逼问与拷问给你带来的所在。我们逐渐意识到,这里有新的开端。我这是从思与想这一头来考虑麻烦与困境的。
另外,在作品具体的实施上,麻烦与困境同样也会直面而来。实施中的麻烦与困境是由于你的思考一并带出。我们不是人为地为麻烦而麻烦,这个麻烦是具体的,是具体的难度。
我们来看一下可能的难度在哪里:
1、技术上的难度。你的设想没有现成的手段即刻用得上,你又觉得需要这样的效果,那么你就必须去找相关的技术人员来共同出谋划策;
2、环节上的难度。比如作品中的某个材料轻易落实不了,但用替代材料又不能正确地反映出你的想法,那么这个材料是继续落实还是有其他的超越方式?
3、人力上的难度。你的设想需要成立一个工作小组,而小组中的成员都有一定的要求,你如何组建?
4、协调上的难度。你的设想需要你改变身份,许多事情实际上已经与艺术无关,但必须要你身体力行去一一应对,作品的实现方有可能。比如你要得到政府官员的协助;你要联络记者与你一起到某个现场;你要去组织一笔资金;你要得到某个部门的介绍信等等。
5、风险上的难度。这里的“风险”是相对于安全意识来说的。它既是心理上的,也是现实中的。它要寻访的是压力转化的方式与形式。
6、其他。
不同的作品牵涉到不同的问题与难度,简单应付还是实质性地去躬行,是为艺术家的一种工作态度。
这里附带说一下,当代艺术需要规避一种架上思维方式。所谓“架上思维”,是一种创作方式,它的程序是这样的:立意(念头)→确定形式→进入制作→完成作品(同时为作品寻找理由)→参加展览(或进入市场)。这个过程一般来说只有最后这一步是需要跟别人打交道的,前期的一切事务都只要自己单向独立劳作就可以完成了。我之所以要说出这个事实,是因为,当代艺术中除了架上的其他形式,实际上我们所采用的工作流向依然还是架上的模式。而“架上思维”是有明显局限性的。许多创作中的惰性往往也是来自于这样的思维。
这里我不是说架上思维不好。架上思维用在架上是很合适的,但用在架上之外,会颇见“小气”。当然,我这话或许极端了一些,供参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