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件作品是如何生成出来的——给学生的话(四)

(2008-02-23 00:40:52)
标签:

实验教学

创作

思考过程

文化

分类: 当代艺术教学
 复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大三油画班创作课教学文稿
《给学生的话》系列

 

    一件作品是如何生成出来的

    ——给学生的话(四)

    我们接着上面的话继续往下说:一件作品是如何生成出来的。

    作品创作要有一个酝酿的过程。我们从哪里开始酝酿呢?前面我已经说了,你或许被一个梦境所提示,你想把这个梦境给呈现出来;也或许某天你突然觉得“油毛毡”这种材料在给你想象,觉得要用“油毛毡”这个材料来做作品;你或许有记日记的习惯,某天你突然觉得这种私密性的语言与今天的公共话题之间有文章可做,你就把思考与日记联系在了一起;也或许你对你身体上的一块疤痕产生了过去没有过的联想,你觉得疤痕这个符号在提供给你思考的入口;也可能你哪天觉得要用数码拍摄个东西,再自己进行编辑,你这样做,并不为其他,就是对数码工具本身感兴趣……如此等等,这些都好像可以成为作品酝酿的开始,但我们要说的是,这样开始作品的酝酿是不是有问题呢?我们好像发现,这样开始思考作品,它的起步是不是会来得太容易呢?我个人觉得,我们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怀疑是有必要的。但我们要搞清楚我们怀疑的理由在哪里。

    首先,我们列举的这些思考点,已经有大量的版本放在那里了,在你兴手拈来的画册里,这样的思路不胜枚举;其次,点子艺术在今天是非常容易遭到诘难的,而列举的这些思路大都是点子主义思维方式。点子主义思维方式的特点是跳动、无厘头,求的是当下搞定,当下生效。它有时的确很能奏效,但它的后遗症也是严重的,这就是你不可能一辈子都有“金点子”,你将如何是好?再者;作品是强调你自己的,强调你与作品的关系在哪里,别人在你作品中看不到你的观点与态度,那么这所谓的“创作”遭来非议是可想而知的,也许这根本就没有什么非议可说,你的作品就冷落在那里了;还有,许多看来是想象力的东西,其实在今天已经非常常规化,比如在所谓的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比如在所谓心理主义中去求可能性,要知道,你在这样想的时候,别人也在这样想,你觉得特别的东西,别人也觉得特别,想象力的道路并不宽广。

    我这样说,并不是完全在抵御这样的思路,只是这样的思路需要一些前提,以限制思路在不可收拾的遐想中漫游。“前提”是赋予思路以一定的方向,它从这里出发,无论它的路径指向何方,无论在路途中如何地平坡顺逆跌打滚爬,它最终还是能返回到这个刚开始的“前提”。我们带回的东西可能恰巧与这个前提相切合;也可能是对这个前提的调整与篡改。我们的心智在这个过程中为遭遇的问题而蠕动。我们会发现有些蠕动是来自于抵牾;有些蠕动在给予你思考上的僭越;有些蠕动只与解惑有关。如此,思想与你的切身相维系。你在逻辑之中,你也在图象之中。在逻辑与图象中的思想,冯友兰曾经有个界定。冯友兰说:“抽象的思想是思,非抽象的思想是想。”他说,一般人只能想,而不能思。他说一般人的思想,都是所谓图画式的思想。我觉得冯友兰的话,在今天依然有着现实的讽刺作用,特别对年轻艺术家。因为一些年轻艺术家考虑作品的方式,脑子里是有一些所谓经典版本的,他们的思路或者在这些版本的周围摇弋,或者在这些版本的系统里直接挪用,如此出来的东西如何能不似曾相识呢?因为,这里面缺少的是属于自己的思的品质。也就是说,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个部分,是思的部分。在现成的版本中跳动,断然带不出自己。所以我怀疑跳动着的想象力。这话的意思是,单一地在图象中求可能,在图象中去企求想象力,这是靠不住的。

    在我现在所说的这些话中,我们大致可以感受到,作品中可能要去酝酿的东西是什么了。

    这里,我们还可以从分析别人的作品来看待自己的思路是否成立。

    我们读别人的作品,可能是非常感性的,也许我们在喜欢与不喜欢之间就了断了“阅读”。如果这样的阅读变成了一种习惯,你自然对你自己的作品也会就着兴趣感性地行走。这样的做法,我觉得作品始终只是皮表的。假如,我们在喜欢与否之间多加追问,问题也许变得奇妙起来。下面的猜测是经常性的,我们不妨尝试性地追问一下:

 

    1、这件作品艺术家可能想表达什么?

    2、作品多大程度上达到了这样的表达?

    3、他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表达?

    4、这种表达的实际效果如何?

    5、假如这个思路让我来表达,我将如何思考?

 

    1指的是作品的针对性。有针对性,这个针对想告诉或暗示大家什么?没有针对性,是否是对针对性的有意规避或对针对性的批评,为什么?2是指你的理想判断与你看到的作品之间在表达上是否有距离,这个距离可能意味着什么?3是猜测艺术家的思路与表达方式之间是不是恰如其分,你觉得合适或不合适的理由是什么?4是指猜测作品是不是达到可能预设的目的,对“到”与“不到”如何看待?5是指由人及己,你可能的做法。

    学习的过程有时也是批判的过程。推己及人与由人及己是可以互为参照的。我们通过阅读别人的作品来挑剔自己的作品,也是非常有补益的途径。

    这里,我没有具体说一件作品如何生成出来的步骤与方法,因为具体的步骤与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我这里自然也就没有此等现成的方法。你作如何想,是为贵。

 

 

相关帖子:

就着教学现场的情形往前走 ——给学生的话(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12e31001008pg9.html

新媒体实践,重在“实践”两字 ——给学生的话(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12e31001008q4w.html

什么叫做“创作”——给学生的话(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12e31001008qt5.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