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huihui的问题:“联合国宪章”及“灵魂”
huihui的问题是:用联合国宪章及"灵魂"是否在给李捷设难?金艺术家能讲讲吗?你的这个作品到底在暗示什么呢?
这是一个好问题。其实,在十一号的媒体见面会上,记者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这件作品是专门针对李捷而做的。李捷所做的一切方案看似虚无,但基本都可以着落在现实相关的各种制度的空隙之中。这在我看来是李捷非常智慧的地方。但作为作品,作为艺术家身份,我其实要比他无奈得多,这个无奈恰恰是艺术,是艺术本身的所谓“自律性”。也就是说,一件作品着落在现实中,它既是社会的(尖锐的、批评性的),在艺术的内部,它又是“自律”的,这是很两难的事情。所以在与李捷的交流中,我试探性地把这个问题转嫁给了他。我想看看李捷在非常自然的情况下,他会用怎样的态度来面对我推给他的问题。
我希望跟李捷说一句同样带有权威性的话,但我做不到。所以,关于权威性的说话方式,我只能虚拟。选择联合国宪章的动机也正是如此。灵魂的选择针对的是李捷思维模式中的物质性归属(或归宿),我更希望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判断与拿捏。我的问题可能是无解的,但断然是可以体验的,可探讨的。至少我们目前还无法证明所谓“灵魂”的物质性呈现。李捷思考的最终结果都是要商品化的,当然,不是物质的灵魂也常常可以“买卖”,比如“出卖灵魂”是也。当我虚拟地用联合国的口吻说:你的灵魂是我的,这看来是很艺术的做法。这话有三种理解方式,一是金锋说的(因为作品是金锋的),一种就可以直接看作是联合国说的,再一种可以看作是金锋借用联合国的口吻来说的。我这样说的确有些绕了,绕得像是一个语言游戏。但我觉得,无论怎么绕,它还是能绕回来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大多数人是承认自己有灵魂的,但灵魂在哪里,就不一定说得清楚。就像李捷说,云朵是他的,但别人指责他云朵依然是国家的一样,因为云朵中的水依然是国家地面水资源蒸发的结果。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通常不是直接说出它的结果,我们采用的方式经常是绕着说。当记者直面向李捷提出:金锋的作品,如果暗示性地在用法律的说话方式向你说出:你的灵魂是金锋的,你会怎样理解呢?李捷即刻说“DEFINITLY NO!”他是无法接受的。他说,我的灵魂是我自己的,怎么可能是他的呢?之后,李捷在他的博客中写道:
A:假如金锋先生欲借用我的灵魂,我愿与你分享。
B:假如金锋先生的意思是他的灵魂与我的灵魂是一样的,我说:GOOD!
C:假如金锋先生的意思是开个玩笑,说了句“俏皮话”,我义正词严地回应:OK!But,Yr
GF
D:金锋先生的意思是上面所列的可能性很小,他很可能是想通过赠送作品这个艺术行为,引发大家思考,你有灵魂吗? 你的灵魂是什么?你怎么使用自己的灵魂?你的灵魂属于谁?灵魂的价值是什么? 你会出卖自己的灵魂吗? 你的灵魂值多少钱?
谜底最终还要金锋先生揭开,估计他不会马上,希望有更多人一起我们大家来思考这个问题.
李捷在博客中的回答感受到了我的苦衷。因为我的作品通过他的理解表述出来,是我所祈望着的。严肃的问题,有时用很严肃的方式探讨,不一定有很严肃的结果。但当我把作品转嫁到李捷身上,他的辩解才能可能会给大家带来乐趣。当然我不是说他的辩解都在自圆其说,因为,李捷终究也不可能“把死人说成了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