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品中的意思有时并不见得就是现实中的意义

(2006-08-16 16:13:24)
分类: 日常陈述

南溟与吴味的“批评性艺术”正在走向他们理论建设的极端,他们力求作品中的能指与所指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必须互为衔接,并把刀锋直指现实的软勒(对现实问题的批评)。作为创作方式之一种,作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本来无可厚非,但他们的批评最终在对艺术的期望上走向了终极,这个终极在于中国的当代艺术最终必须是“批评性艺术”。正是这样的断语,使得本来应该有所弹性的“批评性”理论,自行在削弱着它的魅力,削弱着它正在建设中的带有贡献性的部分。比较起来,邱志杰的《综合艺术》在眼界上要宽阔得多。老邱在现实与学术的纷争中走了另外的一条道路,一条许多过去文人都在走的路,就是回到人自身,回到“我和我的历史的关系”之中,并把这个“回到”当成是自己一辈子要去做的事。其实老邱的框架中涵盖着南溟与吴味的命题,但由于框架大,所以在处理南溟与吴味相同命题的时候,就有可能不是单一地在命题中去寻求对命题的解读,思维可以在命题之外,手段也可能不在我们能够讨论的方法论之中。我觉得许多人对“批评性艺术”的质疑,更多是不想接受“批评性艺术”的方法论,因为这样的方法论某种程度上还是毛思维的,仅是把毛思维倒了个个,把艺术为人民(歌颂)转换成艺术对体制(批评),在结构上我觉得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我个人觉得,“批评性艺术”在当代艺术中是重要的,但断然不是惟一。而且我认为的重要,更是在方法论上的多种可能性探索,不是直接而现成地在能指与所指之间进行的毫无创见的指涉。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可能在方法论上的探索,最好不要由批评家来直接地安排,安排本身其实是很幼稚的思路,也是急功近利的思路。特别在中国现在环境,各种创意都可能存在,重要的是如何合理而学术地让各种可能性呈现出来。艺术家在作品中的意思,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需要人为地拐几个弯,这样的直接与拐弯都是有意思的,对艺术家个人也是有意义的,但不一定这个意义直接为批评所用。即便作品是指涉社会的,它的意义也并不见得就要在批评与歌颂两极。现实中有许多地段,各取所需也并没有什么不好,实际上,每个地段都可以把脑子搞得智慧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分与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