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搜咱沈阳的风味美食
——谁不说俺家乡好(七)
东北物产丰富,烹调原料门类齐全。东北人对饮食的要求是丰盛大方,以多为敬,以名为好,喜欢迎宾宴客,豪爽、直朴、热诚、潇洒,性情如红松般刚直,襟怀如平原般坦荡,形成了豪爽大度的东北食风。沈阳的美食佳肴历史悠久,制作精湛,在满族菜肴基础上,借鉴和发展了传统宫廷的精良技术,又荟萃了中国名菜之精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沈阳云集了各地美食,可谓“坐沈阳吃天下”。沈阳人会吃、肯于接纳和尝试的个性使沈阳的饮食市场一直大踏步地前进,并且在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美食经典。中国的火爆川菜、淡雅淮扬菜、豪放鲁菜、精致粤菜等最精华的菜品在沈阳,只要想到,就能找到。世界美食中的正宗韩式料理,在西塔朝鲜族一条街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日式刺身、铁板烧只要走到日本领事馆附近,就能轻松不费力地吃遍。拉美的烤肉、法式的大餐……包罗万象、兼容并蓄。
要说大菜、名菜,各地都有,无需赘叙。今天主要是说说咱沈阳独特的风味美食。

老边饺子
是驰名中外的沈阳特殊风味,它历史悠久,从创制到现在,已有160多年历史。清道光八年,河北河间府任邱县边家庄,有位叫边福的来沈阳谋生,在小津桥搭上马架房,立号边家饺子馆。虽然门面简陋,但由于精心制作,风味独特,并以水煸馅蒸饺闻名遐迩,深受人们欢迎。
老边饺子之所以久负盛名,主要是选料讲究,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口味鲜醇,它的独到之处是调馅和制皮。我国著名的艺术大师侯宝林亲临品尝老边饺子,吃得兴致勃勃,称赞不已,席间余兴未尽,挥毫写了八个大字:“边家饺子,天下第一。”
老边饺子
李连贵熏肉大饼
李连贵熏肉大饼是沈阳的传统风味之一。它是由李广忠(乳名连贵)于1842年创制的,距今已有160年历史。1842年青年李广忠在吉林省梨树县始创。熏肉用10余种中药煮肉,大饼用煮肉的汤油加面粉、加调料调成软酥,抹在饼内起层,便于夹肉而食。特点是:熏肉色泽棕红,皮肉剔透,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熏香沁脾,余味悠长;大饼色泽金黄,层次分明,外焦里软,焦而不硬,软而不黏;深受人们喜欢。1950年,李连贵之孙李春生继承祖业,背着一坛老汤,把李连贵熏肉大饼迁到沈阳,在繁华的中街挂牌营业,从此成为沈阳又一风味美食。
李连贵熏肉大饼

马家烧麦
马家烧麦是沈阳地区著名的传统回民小吃。它是由回民马春于1796年创制的,至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马春推单车出入闹市,边包边卖。由于其做工精致,风味独特,因此很快成为百姓喜欢的产品。1828年正式立号为“马家烧麦馆”,并一直发展的今天。
马家烧麦制作考究而独特。烧麦皮用开水烫面,用米粉做补面,松散不粘,柔软筋道。擀皮时用特制面杖将面挤压出花边,呈荷叶状。拢包后形如木鱼,又似朵朵含苞待放的花蕾,美观大方。肉馅的选料也很严格,只有三叉、紫盖,腰窝三个部位的牛肉才能做馅。牛肉剁碎后加调料拌匀,然后用清水浸煨成“伤水馅”。馅鲜嫩醇厚,清香四溢。上屉蒸熟后具有皮棉亮晶,柔软筋道、馅心松散、醇香味佳等特点,另人百吃不厌,老幼皆宜。

马家烧麦

杨家吊炉饼
杨家吊炉饼是由河南人杨玉田于1908年在吉林省洮南县创制,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1950年,杨玉田之子杨善修将饼铺迁到沈阳并挂出“杨家吊炉饼”的牌号。杨家吊炉饼制作方法独特,它是用水和面,水温和用盐随季节变化而有差异。饼片排好后放在碳炉中上烤下烙,熟透出炉,故称“吊炉饼”。成品形圆面平,呈虎皮黄色,层次分明,外焦里嫩,清香可口。食时再配上精致的鸡蛋糕,更是锦上添花。

大清花饺子
大清花饺子 由沙河胡家先人(正黄旗满州)始创于清朝乾隆三十八年。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在著名的‘满汉全席'菜单中出现的三鲜饺子、鸡馅饺子、满州蒸饺等筵席点心,皆出于大清花饺子。由此,胡家先人所创满族饺子由一般民间食品进入宫廷延席,登入‘大雅之堂'。大清花饺子的秘方历代相传,至今仍保持满族特色。饺子种类很多,别具特色,一边吃饺子,一边喝清世祖顺治皇帝酿造的“大清花宫廷御酒”,人也会变的豪爽起来。


那家馆白肉血肠
那家馆的原名叫吉兴园,始创于清同治末年,即1874年,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创始人那吉有祖籍沈阳,满族正白旗人。那吉有根据东北民间及满族人逢年过节喜爱杀猪吃白肉血肠的习惯,在其店试营“白肉血肠”菜种,并逐渐形成独特风味,结果顾客盈门,名声大震。至清末明初,即1912年,正式挂牌“那家馆”。日寇侵占沈阳时那家馆一度迁往北京,直到1957年那家馆又重新在沈阳开张。
那家馆经营的传统风味白肉主要有两种:一是“蒸白肉”。它选用皮薄肉嫩的腰排上的五花肉,将其切成长6寸,宽4寸的肉方,洗净后上锅煮至七八成熟,捞出晾凉。然后再切成刹那感薄片,再放如屉内蒸片刻即成。肉片略呈卷状,肥而不腻,肉烂香醇;另一白肉是“抽刀虎皮白肉”,其用料、刀工与蒸白肉相同,其不同之处是将肉方煮四五分钟后,取出用炉火烤成金黄色,然后放入锅中煮熟。肉片呈金黄色,肉烂醇香,肥而不腻。那家血肠选用新鲜猪血制成。肠衣用猪的明肠并经过多次不同的洗涤方法去除其污物和异味。血肠灌好后开水下锅慢煮,煮好出锅用冷水浸泡即成。其特点是血肠明亮,味美鲜嫩。食时佐以韭菜花、腐乳、蒜泥等辅料 更加 醇香鲜嫩,风味绝伦,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老山记海城馅饼
老山记海城馅饼由毛青山于1920年在辽宁海城火神庙创制的,距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毛氏名青山,故立号老山记馅饼店,1939年迁到沈阳至今。
老山记海城馅饼选用精致面粉,用温水和面。制馅时同时用猪肉和牛肉,名为鸳鸯馅。以十余种香料煮汁煨馅。另选新鲜时令蔬菜调馅,荤素搭配。高档品还以鱼翅、海参、大虾、干贝、鸡脯调馅,尤为鲜美。成品形圆色黄,皮面脆韧,馅欣嫩爽,鲜香可口。食时配以蒜泥、辣椒油、芥末油等作料,则更加美味绝伦。

李家坛肉
坛肉,原是天津地区的菜肴,是在大炖肉、红烧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918年,天津人李学新因家境贫寒,生活艰难,逃荒来到铁岭。生活安顿下来后,他开始小本经营天津风味的炖肉馆。因为是用铁锅炖肉,肉凉后有铁腥味,食用起来很不可口,故生意惨淡。李学新后来改用坛子炖肉。这样一来。炖出的肉不但没有了腥味,而且肉的味道也非常独特,深受顾客的欢迎。一传十,十传百,炖肉馆的名声越传越广,生产也火爆起来,于是李学新将炖肉馆改名为李记坛肉馆。
李记坛肉选料讲究,注意刀功,制作精细,有一套独特的制作方法。如选料只用猪的前槽和腰部,肉要切成六寸见方,制作时先用急火爆炒,拉上糖色,等到肉块金黄透亮时,再放入各种调料;然后就先用急火,后用慢火,最后再用徽火炖熟等。
李记坛肉,色泽金黄,味道醇香。肥肉肥而不腻,入口就化;瘦肉瘦而不柴,酥烂可口。如果再配上大米饭,即经济实惠,又可口喷香。现今,李记坛肉已成为沈阳地区的名吃之一了。
台安炖鹅
台安炖鹅风味佳肴,承载着炖菜技巧的精妙,对采自台安散养的健康硕鹅用炖法精心调制,稍长的慢火之功使鹅的机体内的动物蛋白和营养能量得到空前释放,入口的美鹅既显示出香烂醇厚、滋养兼备的酣畅,又构成了老少皆宜、男女同益的盛宴。炖菜丰富均衡的营养在品尝摄入后,健脑、壮体、益气、填精,弥补匆忙的都市生活的劳顿之失,又使人在恬静满足的进餐时光当中,品味人生家庭的美意。
宋家馄饨
宋家馄饨起家于八一公园,在中街清代一条街附近有分店。其特点皮薄,馅大,汤鲜。每天的客流量可达到5万人以上,是沈阳最好吃的馄饨。

西塔大冷面
西塔大冷面属朝鲜族特色风味,是现压冷面,用料为面粉加淀粉和成,现挤现压在沸水中,捞起配上特殊熬制的冷面汤,由个人口味,洒上特制的辣椒粉。冷面刚中有柔,冷面汤冰凉爽口,冬令时节吃上一碗,凉到心底,暖在心头;夏季来上一碗,除暑解渴。再加上点辣白菜,更是与众不同。西塔大冷面店每天门庭若市,想享受一碗恐怕要排上一会儿队才能吃上,口味确实不同。

宝发园名菜馆
宝发园名菜馆是风味老店,位于沈阳市大东区小什字街天源巷1号。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河北籍的国喜玉在沈阳创办,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宝发园名菜馆最出名的是"四绝菜"——熘肝尖,熘腰花,熘黄菜,煎丸子。系由当年少帅张学良品尝后拍案叫绝而得名。菜炒得非常嫩,色泽鲜亮,火候非常到位。


四绝菜--熘肝尖

四绝菜--熘腰花
加载中,请稍候......